大学生野外体育训练的意义的论文,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论文

100 2022-03-13 10:48 宣传员

1、大学生野外体育训练的意义的论文

摘要:为了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和相互协调配合等方面能力,开发野外生存生活课程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教学形式、内容体系、学生需求、场地设施以及师资配备诸多方面讨论了野外生存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野外生存生活;可行性;课程内容

一、前言

为了落实“十二五”工作计划的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惠及民生的改革浪潮。教育战线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势必将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个自主的方向发展(即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内容、自主地选择教师、自主地选择锻炼时间)。面对这一改革趋势,我们如何开发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项选择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尝试组织学生开展野外体育训练的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般,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野外夏令营、冬令营,有的高校同时将野外生存拉练纳入了军训内容,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根据马斯洛(abraham.h.maslow)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培养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健康的人才,人的这种需求是前提。高校如积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更表现出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与理念上的创新。

从受教育阶段来说,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我国的体育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学校,多样复杂的社会体育知识结构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社会生活经验也被机械的分割为学科林立的“死知识”,灵活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很难形成。在僵化思维的指导下,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在所难免,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成了空话。虽然在近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国部分高校已对一部分训练项目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但还是摆脱不了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学就更难激发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由此可见,体育训练形式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已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其中,体育适应性训练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一种素质。大家知道,教育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因材施教”。高校施教的对象即“材”就是年轻的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兴的、时尚的、刺激的运动项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是十分适合他们体育兴趣和爱好。该训练主要包涵了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等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高校野外体育训练的教育形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们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通过在大自然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训练项目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大学生们得到充分的训练之后,社会的生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会极大的适应如今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环境。

三、野外训练是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生存的可行性有效手段之一。

我国高校体育要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必须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扎实,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知识。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是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学习主动性难以形成。况且现在我们高教的对象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作为一个自然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他们都不掌握,有的甚至是不识可食植物,不会就地取火、自做饭菜,不会辨别方向等。面对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第七条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其中第二十条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因此,开展野外生存教育或者开设该课程是大势所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再也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了;而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独立完成。在野外生存生活的锻炼中,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许多生存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就向“学生自主型”转化了。

四、构建野外生存训练课的形式和内容

1、教学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等。由于体育学科课程特点和实施的主体不同,其教学组织形式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笔者认为,目前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组织管理有自发组织、社团俱乐部组织和体育部组织三种形式。

现在,我校有的大学生根据学校教育安全性的要求、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本校的场地情况,成立了野外生存训练的严谨组织形式,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秩序。同时,有的高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自发组织野外体育活动,虽然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开展,但由于组织有缺憾发生了一些痛心的事故,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因素,使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发展是高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值得注意的课题。我觉得高校中的社团俱乐部组织和体育部组织是进行野外体育训练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因为它门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有详细完善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等。其中体育部组织是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采。它反映了大学生运动价值取向已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方位转化,运动方式已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向学生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体育野外训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野外的情境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野外生存技能和有关活动等知识信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野外活动常识和知识。

野外体育训练主要是让大学生去体验人与大自然交融的乐趣,从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野外活动常识,为以后的社会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野外伤病防治知识。

野外训练难免不会发生意外事件,伤病就是其中一种。此外,野外活动也会碰到一些如昆虫叮咬、昏厥、中毒、中暑等现象。为此,在进行野外体育训练之前,有必要学习和准备,从中掌握生活知识和本领,碰到困难时将会得心应手。

(3)野外生存生活技能。

这是野外体育训练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第一,野外定向,迷途处理。这项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训练中传授生存常识和基本技巧,使得学生学会借助自然现象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即夜间要寻找北极星,或根据植物枝叶辨别方向,或使用手表确定方位;第二,野外紧急避险和救护,诸如蛇咬伤处理方法和毒急救;第三,扎营方法。进行野外体育训练,野营休息是必须的。为了安全,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扎营选址窍门:靠近水源,有燃料,避风雨、防蚊虫,远离河床、避开山谷,地势较高且平整,通风,蚊虫和野兽少;第四,找水保水。生存训练,离不开水。因此,必须学会和掌握水源寻找方法:可用含水植物,如仙人掌等;沿山谷向下寻找;下雨时用油布、雨伞、雨衣等积雨;用塑料袋套住植物的叶子,可以收集水;夜间撑起胶布可以收集露水(特别适合于森林)防虫防蛇等。野外水资源不太安全,则通过净水器、明矾或在竹筒中装木炭、土、沙、石子(分别从上到下排列)净化,此法还可用于找不到水源时,用来净化小便,过滤后可以喝。

(4)篝火及野炊。

这是一件愉悦的团体活动,然而,在篝火及野炊的情趣之中,若不注意用火安全、卫生保健,则令人扫兴。此类训练项目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交流平台,所有成员必须有追求健康、自助环保、团结友爱的信念。每个队员都应对大自然、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并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以培养团队精神。

(5)识别能食用的野生植物及中草药,采集自然标本等各项内容。

野外生存训练,难免不会出现食品不足等情况,为了自救则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野菜野果的安全性知识。

五、正常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场地和师资配备是关键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的一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野外生存教育作为一门历史相对较短,教学内容横向跨度较大的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教师配备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1、教学名师作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名师的作用无法比拟。野外体育训练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可通过名师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吸引大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至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训练情趣和氛围。

2、师生的积极参与性。那样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又能提高参加者的学习动力。

3、随机性。野外训练的活动吸引人的关键之处就是其活动的随着不同的情景而变化,对大学生具有刺激性。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做出调整,巧妙的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及兴趣,避免造成沉闷的场面。

4、技能全面性。教师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是野外体育训练质量提高的保证。

六、小结

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红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8

[3]戴晓敏.大学体育选修课引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论文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因此,积极发展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体育社团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21世纪的人才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才不再是单纯的具有知识能力,还要具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健康决定生活质量,也决定工作质量,因此,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人的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大学生追求健康体魄,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是时代的必然,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

(1)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理指标。

为了探讨体育社团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笔者深入到一所高职学校,对排球社团成员在入团前后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排球社团成员有24人。对排球社团成员立定跳远成绩进行了测试和比较,在入社团的前后成绩有明显的差异。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体育社团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数据统计和访谈,社团成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结果也充分证明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体质和技能掌握都具有推动作用,学生也都非常乐意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参加体育社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就是体育社团的功效,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体育社团恰恰帮助了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2)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外还有很多的课余活动,比如学生的体育运动会。包括校内的和校外的运动会,都需要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参加。社团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摇篮。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人才的后备,可以为学校创造好的成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提升。很多的年轻体育教师担任社团的教练和指导,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重要的。

2、体育社团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1)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基地。

体育社团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组织社团活动中,要分配人员、考虑经费、协调场地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中,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学生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而一个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与社团领导者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社团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对社团的发展影响巨大。一个有经验的社团领导者,可以将枯燥的体育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社团领导,可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可见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所以学生体育社团是培养和诞生学生会干部的摇篮和基地。

(2)体育社团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中介。

体育社团的跨校际特点,可以给学生增加更多的交往和交际的机会。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平台,成为校际、社团之间交流的纽带。很多的学生通过参加社团认识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增加了更多的交流和交际的机会。社团成员之间的交往多数不局限在体育方面,交往的内容更加宽泛,这个平台给学生的交往和交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很多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学生的体育活动中的裁判员培养,成熟后可以走向社会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裁判工作。社团培养出来的具有专长的人才,正是体育社团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体现,学生获得的特长可以受益一生,同时在大学期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3)参加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被认为是人才核心能力的体现。没有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便不被认为是人才。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交际能力普遍比一般学生要高,这是体育社团带给成员一个最大的变化。平时在学习期间,学生接触的多数是身边的同学,而参加社团后接触到的学生则相对要宽泛一些,获得的信息也增加很多,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3、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1)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

在体育社团中,他们很少出现心理疾病,即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实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他们对困难的耐受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强很多。尤其是对生活节奏改变的应对能力更是比一般不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要强很多。他们普遍表现出心绪稳定的心理特点。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抵制学生心中恐惧、怨烦、焦虑等心情。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增强,还陶冶了情操,实现了精神愉悦的锻炼目的。

(2)可以帮助和调节学生的自闭行为。

高职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备受冷眼,因此,这些学生很多有自闭行为,因为自卑而不愿意和同学交往。通过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有一批贫困的学生,他们常常因为贫穷而自卑,进而形成自闭的心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爱心社”,这是一个由贫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类的社团。社员几乎都是贫困生,他们一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也同样承受着经济的压力。通过对这个社团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就能充分挖掘贫困生的各方面的潜能,并在社团内互相感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结语。

通过前文的研究体育社团对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社会交往、心理因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与正面的影响。因此,各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与组织管理,使体育社团对高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绍斌。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00—201。

[2] 许春煌。厦门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12(4):37—42。

[3] 钟秉枢。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 范素萍。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应注重能力培养[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9—22。

3、浅谈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兴趣的论文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基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际中,影响学生训练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本文总结出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协调各种关系、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兴趣,适当的奖励手段、展示体育魅力、体现队员自我表现价值等一些激发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训练

关键词:提高课余体育训练兴趣

前言:大家都知道,成功的早期选材是培养优秀选手、攀登运动技术高峰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发挥优势,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式,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我认为: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兴趣是充分挖掘运动潜力的前提。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

一、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和知识,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是学生的直接楷模。因此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要求。在训练实际中,不管训练条件、天气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坚持风雨无阻,应在训练前三十分钟赶到训练场地,等候学生,应该在全体学生都离开训练场地后,才能离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酬,如果与训练相冲突,都应以训练为重。训练中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余训练的时间不减少,才能以身说法,教育学生,树立威信。

此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发扬民主,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事大家商量,对学生一视同仁,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拟定学习和训练计划,指导学习和训练,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协调各种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基础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在宽松的训练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到训练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热情中找到自信,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2、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竞技水平,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因训练疲劳而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轻则会影响到训练队的生源,重则影响队员的终身。如何解决呢?首先,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从而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文化课,提高文化成绩。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才能协调好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呢?体育教师与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又应该怎样配合呢?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与校领导联系,尽可能的把一个年级的队员放在一个班读书,把作业较多的课尽可能的放在上午前几节,方便训练和学习的安排。我还把班主任、各任课老师、队员家长请来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的补课方案等。我还建议校领导、各班主任聘用该班任课教师时尽可能的聘用能调动队员上课积极性、重视课堂效率的科任老师。我要求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我还采取“平时少训练,着重保文化。假期多训练,着重保特长”的措施,上课期间每周训练3——4次,每次课1——1。5小时,且都放在全校学生大扫除和活动课的时间。还不定期的组织队员开展一系列讨论活动,如“我的好学习方法”、“怎样提高╳╳功课的成绩”等。

另外,我与家长、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的训练,健康成长。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

一支队伍有凝聚力,就能团结互助,一致对外,增强战斗力。运动队也是如此。我们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工作,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力争把运动队创建成为一个光荣的集体,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在训练队中,我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此,我开展了如“郊游”、“野炊”、“游泳”、“我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题活动,既促进了队伍的团结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提高了学生训练的兴趣。

四、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教练员采用成人的方法手段来教学生,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求学生按照他的命令进行,把学生当成了“动作机器”,完全失去了个性,结果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没有了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单一、沉闷,训练任务完不成,甚至出现学生以训练为借口,欺骗老师、家长,到网吧玩游戏,缺训练课的现象。在实践中,我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善变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喜欢体育运动。在训练中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措施,将对提高体育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一方面要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循循善诱、严格管理,维持良好的练习秩序。

通常,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跑的专门性联系等。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采用游戏、球类活动、武术、体操等项目来完成准备活动。在素质练习中,我大量采用游戏的形式,比如:要发展腿部力量,我采用“编花篮”、“跨步”、“看谁跳的高(远、快)”、“跳跃接力跑”等游戏形式来完成。发展移动速度素质,我就采用同步跑、牵引跑、变速跑、追逐跑、跑台阶、跑格等手段。

2、善评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地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训练教学中,我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对于那些学习努力、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对于那些进步较缓慢的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并提出希望。例如:在练习急行跳远时,我站在沙坑侧面10——20米远,边观察边评价。“好!如果摆动腿再高些,就更好。”“不错,能跑快一点,上板果断一点,就更好!”当学生失败时,我会说“别急,下一次你一定能跳好。”“前面不错,就是上板有点犹豫,下一次改过来就好啦。”当学生顺利完成了动作,我就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或鼓掌或大声说“ok”、“verygood”等表示赞扬、祝贺。这样一来学生就表现得更加兴奋和努力,练习兴趣就更高。

3、善问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围绕着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巧妙地提问,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教腾空步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腾空滑行距离很近,便提问:你们背着重物跳的远还是不背重物跳的远?学生回答:当然是不背重物跳的远。我又问:你们的动作没有固定,上身就是相当于一个重物,怎么办?学生活跃的总结出“顶头”、“挺胸”、“立腰”、“带髋”等措施。总之,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充分注意,促进思维积极活动。

五、适当的奖励手段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参加比赛。在实践中我采取“创造比赛的机会,争取人人都有比赛的机会”、“县级比赛一批人,市级比赛一批人,一般比赛其它人”等措施,使他们人人都平等,都有表现自我、展示魅力的机会,让他们在理想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我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奖金、奖品、大会表扬、录像宣传、板报宣传等。

六、展示体育魅力,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合理,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据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通过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运动浓厚的内涵,满足学生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运动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哪有训练!为此,我经常在校内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它队员为取得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通过在训学生在校、县等比赛及班级、学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来展示体育魅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动员和介绍有体育训练愿望的学生,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结束语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运动训练学》、371页、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体育心理学》、139页、145页、350页、丁宗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体育教育学》、419页、刘清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意义教育论文

摘要:把运动处方的理论应用到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应用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训练,形成运动处方的训练模式。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已达到预期目标。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延长运动寿命,为我国体育的科学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训练

一、运动处方的由来与发展

运动处方(exerciseprescription)是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运动处方”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povi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1960年日本猪饲道夫教授使用“运动处方”一词。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prescribedexercise (处方练习或规定性练习),但通常人们称其为“运动处方”。此后又有很多人论及“运动处方”,但由于每个人的研究领域不同,因此在界定“运动处方”时,不可避免的便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论述。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运动处方是指针对锻炼者健康和体力状况,按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运动处方这一名词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二是处方。“运动”是指身体运动;“处方”是指通过人体运动形式达到特定目标的方法。运动处方是指针对锻炼者健康和体力状况,按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或者说,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检测的基础之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求,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它是进行健身活动的指导性条款。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了“运动处方”这一名词,使得它在国际上得以认可。

可见,对运动处方概念的研究与认识仍在不断深入,运动处方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二、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现状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还是2010年冬奥会我国都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震惊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相对于其它体育强国还是过于落后,“赶鸭式”训练方法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基层的体育训练中尤为严重。一个训练计划多名运动员共同使用,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生理、心理素质等状况的运动员进行相同强度、相同量、相同内容的训练。其后果是我们不但埋灭了大量的优秀运动选手,还破坏了其运动员的自身。生理上使运动员的优良体质遭到损伤,心理上使运动员的运动激情遭到埋灭,其后果是我国体育优秀人才的损失,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无法达到最优。尤其在体育的两个大项田径和游泳中,我国参与人口也比较普及,从事专业和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数量也比较庞大。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只出一个王军霞、罗雪娟、刘翔,与我国十多亿人口和巨大数量的田径、游泳运动员相比真是叫人憾颜。如何能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让更多的“刘翔”飞翔在国际体育大舞台上,就需要我们从本质上寻找原因,从基层做起,从小体育人开始,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

竞技的含义是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以取胜为目的的比赛或训练。从竞技含义的概念上我们不难理解要想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就要有个体差异。不同的运动员要进行不同的练习,因人而异注重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地进行最有效的训练。

三、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开处方本来医生是给病人开药,为病人治病的医疗措施。而运动处方与医生临床开处方取药有不同之处:一是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提高体适能、促进健康、发展身体潜能或预防疾病;后者是用来治疗疾病。二是使用终点不同,临床药物处方在病人痊愈后即停止使用;运动处方在人的一生都可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获得健康以及提高的体适能水平和运动潜能,必须终身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而把运动处方的理论应用到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应用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训练,形成运动处方的训练模式。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体质、不同心理、年龄、性别等因素按照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先对运动员进行全方面测试后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进行训练,在周期训练后再进行各方面的检测后再制定下一周期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已达到预期目标。

运动处方是以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在体育训练实施过程中应要注重的一些问题:

(一)科学性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有关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体育训练运动处方制定中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以及运动方法等要素均完全依据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定。在实施中要求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提出注意事项、强调自我监测等等。

(二)针对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是根据实施者健康检查与体力测试的结果,通过分析评价后制定出来的,其运动形式、运动量、运动频度等完全是根据实施者身体的客观状况来确定的,有很强的针对性。运动处方因人而异,是对症下“药”。具体说就是不同运动项目、年龄、性别等,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下,运动处方也应有所不同等等。

(三)系统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要有很强目的性,并且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运动处方中的训练安排有较强的计划性,要求实施者持续进行,即体育训练运动处方的实施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完成计划才能够体现效果,体现了系统性。

(四)高效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的特点,这就为运动处方训练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基础。又由于在实施运动处方过程中要对运动量做好自我监测或医务监督,并要对运动处方训练的效果进行监测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运动处方进行微调,这就保证体育训练运动处方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可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这就是使用运动处方训练的高效性。

(五)安全性

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医务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所以,运动处方的训练有较好的安全性。

总之,在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单一学科融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去融会吸收各方面的精髓再回到本学科领域进行升华,只有这样才会更好,更快,更科学有效地发展自身学科。体育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体现体育价值的重要表象之一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巨大关注。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更行之有效、更合理地发展竞技体育和进行训练是我们体育人永恒的话题和研究方向。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探索任重而道远,我愿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毕生的辛勤。

参考文献:

1.沈勋章.《全民健身处方大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刘纪清.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宋继新.《竞技教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