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高二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

100 2022-05-16 20:08 宣传员

1、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2)目的:恢复 和 。(3)表现:采取 的政策。(4)影响:汉朝 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2.积极有为(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 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2.新儒学的内容(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3)提出“ ”。3.作用(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 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 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3.有人认 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不正确。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智、信(“三纲五常”)。(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 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2.董仲舒“一生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 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3.(2012•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 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 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董仲舒说:“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3.(20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① (前551~前479)

② (前179~前104)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 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1)判断材料一中图①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2)材料一中图②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3)赏识图②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答案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 ,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 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

2、高二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

高二一年,强人将浮出水面,鸟人将沉入海底。高二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吃透课本;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总结自己考试技巧,形成习惯。为了帮助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高二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理性的概念;记忆启蒙思想家杰出的代表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了解康德继承和弘扬法国启蒙思想。

2.理解: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理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人*权论。*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为什么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地;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再现。

2.图片解说。

3.分析讨论。

4.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追求*的斗争精神。

2.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所产生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启蒙运动是宣传理性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

难点

关于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权论、三权分立学说。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为什么会爆发,当时社会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展示图片18世纪的法国

一、新时代的到来

背景:1.政治: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对君主*的否定,对法国起了启示和榜样作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到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较高,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

3.科学:在十七八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

4.法国社会现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性质和主要内容

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天主教会的*和迷信,反对*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与人性的社会。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达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欧美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有何异同点?启蒙运动扩展时期代表人物是谁?其主张是什么?

展示图片伏尔泰

(一)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抨击天主教会。

2.反对君主*,倡导君主立宪制。

3.提倡“天赋人权”。

4.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展示图片孟德斯鸠

(二)孟德斯鸠

第一,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张:

1.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2.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请问,“三权分立”学说的矛头直指什么?(封建*主义)省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有哪些?(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临时约法》)

3.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展示图片卢梭

(三)卢梭: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严厉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第二,主要观点(思想):

1.“社会契约论”和“人*权”说。(反对君权神授)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观点

归纳相似点

都反对君主*,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政治、自由平等。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第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君主,他们都借助“开明*”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五,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第六,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再展示图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总结。那么为什么查理一世被他的国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与传统敬畏君主观念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来一探究竟。

一、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enlighten)——“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想开启人们的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和以往知识的回顾来归纳。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较高,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新兴资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教会压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4.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自信

(自然科学的成就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5.法国社会现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共同总结)

1、核心思想:理性——判断是非的标准

2、主要内容:理性、*、科学、自由、平等

四、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英国(17世纪)(这部分教材没有详细介绍,通过材料补充给学生)

霍布斯: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

洛克: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无人权可言;政权形式上,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2、*——法国(18世纪)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扩展——欧洲其他国家,影响全世界

康德(德意志)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国家

代表

作品

观点

影响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2)反对君主*提倡君主立宪(3)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4)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多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1)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2)法律是理性体现(3)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否定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与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论》

(1)天赋人权(2)人*权

(3)社会契约论(4)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私有

是最激进的*主义者

扩展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人非工具③主权在民④平等自由,也要自律

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思考一:归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

1、崇尚理性

2、反对教权主义和*主义

3、提倡*、自由、平等、科学、法治

4、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

思考二:卢梭的观点比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

①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极力赞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卢则反对君主制,强调人*权,主张建立*共和的政治制度,更激进更革命。

②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私有,当人们还在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努力的时候,卢梭已经对这一制度提出了批评

五、欧洲启蒙运动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1、积极:

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对欧美: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④对殖民地、半殖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美国、拉丁美洲、中国、日本)

⑤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

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自由、平等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思考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课后小结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不要忘记,正是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图示、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避免对思想家的教条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或提供材料形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课后习题

1、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b.自然科学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3、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d.封建教会的*地位已动摇

4、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第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①他提倡天赋人权说②他强调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③他主张人人平等④他主张思想自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天赋人权b.避免暴君体制c.实现司法独立d.建立平等社会

6、卢梭被誉为宣传理性至上最为激进的*主义者,因为他认为a.人民有权*暴君,实现”主权在民”b.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教皇c.教士贪婪成性,人民应当粉碎教会

d.现存制度压制自由,应当重建开明制度

7、康德继承和弘扬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在①主权属于人民②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③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④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板书

3、高二历史必修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为了帮助你更好的学习,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如下几个方面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问题解答

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思想的旗号,对*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思想。

⊙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学习延伸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课后习题

1、江*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参考: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作,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成为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材料分析“南方谈话”的诞生背景、概括其主要理论内容,并加以评价。

板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转折

“*”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图片

以上事件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各起了什么作用?

1.形成过程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i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合作探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

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道

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提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地位和作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o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0o天津文综)20世纪50年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答案:d

2.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板书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2.过程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②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创立-20世纪80年代

(1)明确提出

(2)系统概括

2.逐渐成熟

(1)南方视察

(2)中共十四大

(3)中共十五大

3.内容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评价

(1)继承和发展了*思想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

(2)中共面临新问题

2.内容

(1)代表发展要求

(2)代表发展方向

(3)代表根本利益

3.地位: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

4、高二历史必修说课稿教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说课稿教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 碰撞与冲突 教学目标课程要求:1、了解19世纪下半期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2、欣赏19世纪下半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3、列举19世纪下半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4、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重点: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难点: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的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教学要点 一、文学的主流:批判现实主义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2、主要特点:3、影响: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二、美术的主流:a、现实主义1、背景:(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主要特点:主张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3、代表人物及作品b、印象主义1、背景2、主要特点3、代表人物及作品三、音乐的主流:民族乐派1、背景2、主要特点3、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中学生必读名著目录”要求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你读过哪些名著?喜欢哪几本?为什么?(2)你还记得名著中有哪些喜欢的章句?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是由什么决定?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引入丹纳的观点)投影:“丹纳(法国艺术评论家)的一段话”“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设计思路]由学生感兴趣的文学名著导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有助于帮助他们明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自然地引入丹纳的观点,并为接下来“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文艺主要流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投影:课题:二、“碰撞与冲突”——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文学和艺术(教师层层设问,学生思考回答)师问:为什么这一时期文艺界会出现“碰撞与冲突”的现象? 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上考虑。(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日益体现出优越性;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已经完成,其他国家相继进行)。教师讲述:这一时期的世界在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平静与和谐,充满着冲突和斗争。我们来看两段材料。投影:“背景资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反而日益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对工人阶级来说,新建起来的工厂,并不是‘文明的庇护所,不过是昏暗、肮脏的牢房’……” “在社会上,‘迈达斯的祸害’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的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花朵、诗歌、友谊、爱情,一切都黯然失色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问题?(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如这一时期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侵略者间的斗争,等等。 归纳背景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教师总结):这种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反映在文学领域,就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派别。一、文学主流:批判现实主义教师讲述:在19世纪下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可谓人才辈出。不过,要说起最经典、最的,相信大家马上会想到巴尔扎克,他因其小说集《人间喜剧》被喻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法国的书记员”。(学生看书,了解《人间喜剧》)投影:“《人间喜剧》评论”“它是一个有许多窗口的房间,读者从不同的窗口望去,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地,有不同的人物在其中活动。这些小天地之间有道路相通,道路是由金钱铺就的,于是读者面前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复辟时代的法国社会。” ——选自吴岳添《世界文学名著》(教师设问):那么,巴尔扎克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以《欧也妮•葛朗台》(《人间喜剧》中的一篇)为例,来一起感受一下巴尔扎克式的讽刺与犀利。投影:“名段赏析”欧也妮•葛朗台(书影、图片)文字材料:《欧也妮•葛朗台》小说片段,课前发(见附录),学生事先阅读。学生各抒己见(略)[设计思路]通过典型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选择的文字材料是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片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揭露和批判得比较深刻,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进而归纳出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主要特点:(1)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2)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3)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影响: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教师过渡):除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外,你知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有哪些名家名篇吗?(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整理)投影:“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表格)代表人物 国家 代表作品 评价司汤达 法 《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 《人间喜剧》 狄更斯 英 《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勃朗特姐妹 英 托尔斯泰 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果戈里 俄 《死魂灵》 陀斯妥耶夫斯基 俄 马克•吐温黄遵宪巴鲁迪 美中埃及 《竟选州长》 《台湾行》、《哀旅顺》 二、美术主流:(教师过渡):如果说,作家用文字来记载社会真实的话,那么,美术家则用画笔,来书写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悟与情绪。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画,请大家想想,你觉得哪幅画最有可能是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同一时期的作品?投影:“四幅美术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米勒《拾穗者》、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阿维农的少女》)(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选择米勒农民画的理由——这一时期的美术,也注重对现实的还原,其背景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同”)教师由此导入“美术的主流”——现实主义教师讲述: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美术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绘画,主张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主要特点)。普通劳动者、大自然被作为独立题材受到了画家们的欢迎。而“现实主义”一词的首次提出,也正这一画派的核心人物库尔贝有关。我们来看他的代表作《石工》。投影:“法国库尔贝《石工》(画作)”背景资料 “《石工》的情节发生在烤人的太阳下,在道旁的沟边。石工的形体微微地突出在高耸的绿色山坡前,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飞驰过一大层云影。仅仅在画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蓝天。这儿丝毫没有虚构的东西,我的亲爱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库尔贝谈自己的艺术构思说明:《石工》是社会最底层劳动大众的真实写照。画中的原型,是库尔贝在路上偶遇的两位打石头工人,为了创作的真实,后来画家邀请了他们到自己的画室里当模特儿,完成了这一作品。(学生欣赏,体会)投影:“俄国列宾《伏尔加河纤夫》(画作)”说明:现实主义美术的又一力作,画家以画为武器,抨击了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学生欣赏,体会)(教师过渡):这一时期,除现实主义绘画外,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画派——印象主义。我们来欣赏《日出》。请大家想想,这幅画与以前的那些画,的区别是什么?投影:“法国莫奈《日出•印象》、《睡莲》(画作)”(学生欣赏,讨论,回答)[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画作的欣赏让学生深刻体会印象主义绘画。莫奈的《日出》,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也是杰出的代表作。画家对“光与色”的巧妙把握,为我们呈现了班驳陆离远近有序的日出印象。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这中光影和色彩带来的效果变化。莫奈的《睡莲》,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印象主义绘画系列。1893年,把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又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塘中则种满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这里选择的几张局部睡莲图,是莫奈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同一主题进行写生,结果却描绘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画派呢?(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当时物理学上的光学理论研究的影响)(教师提问):莫奈的印象主义技法,是绘画的一次重大革命。那么,这一流派在后期,又有哪些名家名作呢?(塞尚、高更、凡高)投影:“荷兰凡高《向日葵》”(学生体会、感悟)三、音乐主流:民族乐派教师过渡):如果说,凡高用《向日葵》,细腻动人地表达了自己燃烧着的热情,那么,感情丰富的音乐家们呢?请大家注意,这一时期乐坛的主流是“民族乐派”,典型地表现为东欧、北欧、中欧国家用音响塑成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原因何在呢? 引导学生分析民族乐派兴起的背景。(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张,世界各国的音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东欧和北欧的民主运动促进了人们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教师讲述并设问:民族乐派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而最的当推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下面我们来欣赏老柴作品的两个经典选段。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两段旋律在感情上的区别是什么?投影:“柴可夫斯基(图片)”(学生欣赏《天鹅湖》、《第六交响曲》选段)[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音乐选段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如果就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性让学生体会,难度会比较大。因为音乐的民族特质必须建立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之上。什么样的音乐更俄罗斯化,估计一般学生的感受是不强的。但对于两段在旋律和感情上明显有差异的曲调,相信学生能试着去理解。从柴可夫斯基前后期音乐中凝聚的不同情感,进而联想到他所处的不同环境和经历。据此,教师可以升华一下,给学生提供一种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投影:“学习拓展”如何欣赏音乐作品?(除了欣赏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还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动机等。)(学生课后欣赏:民族乐派代表作品)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俄国2、标志着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是a.《人间喜剧》 b.《红与黑》 c.《复活》 d.《双城记》3、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的是a.巴尔扎克 b.司汤达 c.列夫•托尔斯泰 d.狄更斯4、恩格斯曾经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是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悲惨世界》 c.《战争与和平》 d.《红与黑》5、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是a.梁启超 b.黄遵宪 c.严复 d.康有为6、俄国民族乐派中被称为“旋律大师”的是a.贝多芬 b.舒伯特 c.柴可夫斯基 d.德沃夏克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