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里的大幸福

100 2020-11-22 10:50 宣传员

 小户人家小生活

河南/原太吉

为伺候母亲,才难得这么长地与姐姐整天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回忆,一起聊天侃过去,一起甜蜜分享儿时的零零碎碎……

于是,就有了许多我所淡忘或不知道的家里的生活小故事。

布袋的故事

家里堂屋的里间,在门框的右侧墙上,总是挂着一个半尺长的小粗布袋子。这个袋子大约五寸宽、一尺长,在袋子的沿口一侧,缝着一个挂绳,可以将之挂在墙壁的钉子上。

袋子里面,会经常放进一些炒熟的黄豆、玉米、黑豆、花生,以黄豆居多。每当我们放学回家,或者薅猪草回来,母亲会奖赏般的告诉说:“去吧,袋儿里有豆仔,抓一把吃吃。”

于是,蹦着跳着蹿到里间,踮起脚,将土灰的手伸进“袋儿”里,摸出一把豆子,另一只手捏几颗放进嘴里,咯喯、咯喯的嚼起来。此时的豆子在嘴里散发出特别的香味,每颗豆子在嘴里都要嚼得溢出口水,才慢慢咽下;有时的豆子还配着盐炒制,那样的带咸味的豆子更为芳香、更有嚼头。

在那个年代,豆子是家里的稀缺货,一年全家也就分那么几斤。要存一点留作春节磨豆腐用;还要储备一点作为日常煮饭的添料,故不能经常吃到炒豆子。于是这个袋子里,就会出现炒玉米(那种土锅炒制,不会开花)、炒小麦炒大麦等。虽然这些没有炒豆子味道香醇,但一样能解口腹之馋、果腹之需。

最为“奢华”的是,有几次袋子里竟然放进了炒花生——要知道,那可是一种只有在年节时才可享受到的待遇!往往是,放进的花生,只要我们姊妹几个知道了,不出几日,很快就会告罄:毕竟珍物难得,奇货少遇,必然争取。

袋子里的这些“炒货”,一把一把放进去,又一把一把抓出去,大手与小手的影子,交替晃动,勾勒了一幅农家小生活的精致缩影。虽然不能当饭吃,却解决了那时大生活的营养缺乏之憾,填补了我们少年青春时节身体成长的某些急需。

这是十岁前后的小生活光景,至今说起,仍然感到浓浓的温馨与满足。

疙瘩汤的故事

父亲是闻名遐迩的木匠,常年在外为人家打制家具、上梁盖屋等,常会收到东家赠送的各种礼品、食品。这样就有许多机会接触到山南海北各地的土特产,于是,我们姊妹就会享受到父亲回带来的种种特殊口福。

那时白面是每家的上等食材,不能顿顿有白面做的饭,甚至不能天天吃到有白面做的饭,这种情况在村里并不稀罕。但我们家不同,父亲常年在外,首先就为家里省下了一个大人的细粮,如白面。

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我们姊妹几个晚上躺下后,母亲会在煤火灶上坐上锅,做一小铁锅粉条面疙瘩汤,每人一小碗端到被窝旁,让我们热腾腾地喝下。有了这一小碗面疙瘩汤,一整晚会睡得香香的、沉沉的,自然,身上的膘子就长得壮壮的,面庞圆圆的、红红的;自然,我们姊妹在村里的孩子中,就与人明显不同,健康靓丽,不像多数农村孩子那般憔悴、那般羸弱。

当然也不是天天如此。有此美好景遇的日子,多数是寒冷的冬天;或是雨天不出门时;或是农活繁忙的季节;或是长期上学回家、远出归家之时。母亲在此时,会根据劳顿频率与闲忙程度区分对待,恰到好处地给我们及时“补补身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