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路径探索论文

100 2022-03-03 13:44 宣传员

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路径探索论文

近年来,人们越发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不断的得到了发展与完善,高校在读生开始备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然而,近年以来我国屡次出现的高校生道德败坏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热烈探讨。怎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思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工作,受到国家以及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增强高校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首先,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培养广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三观和宏大的社会理想。此举可以说是提高广大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备之义。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推动广大学生群体形成百折不挠以及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这成为了高校在读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要品质。此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工作为培养高校在读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此项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为,让更多有识青年形成宏大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也正是高校做好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所在。正因如此,加强高等院校在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备内涵及内在要求。

2.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

培育高校在读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各高等院校之所以普遍开设这一课程,就是要帮助广大高校有识青年,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三观,自觉担负起社会公共义务,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目标当作个人理想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团体争先勇进,立志于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继而促进民族大团结,实现我族人民的复兴之愿。各青年团体,既是国之栋梁,又是和谐社会前进发展的排头兵,自然也就成为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针对群体。广大有识青年的思想认识高度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是否统一,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否统一,都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3.是鼓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可是说是培育青年团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核心时期,青年们的三观将会在这时随着教育引导方向的转变而转变。因为青年团体们毕竟初出茅庐,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无法正确的找准其存在价值及意义的大有人在,同时也没有合理的、体系化的理论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正因如此,青年团体们的三观不坚定的同时,也就无法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由此可以看出,强化青年团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全的三观,是鼓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学提高的方法

1.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取得自主权、人民主权、中国近代化逐步推进的致胜思想观的地位出现。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从而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践行以下几方面:首先,大力推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修身养性,将自身的素质提升到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人才相适应的层次;其次,带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更好的知晓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明确身负的责任以及职责,看清社会的发展趋势,清楚个人将来的梦想和追求的方向;最后,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社会实践的高尚思想,正确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消除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不卑不亢的品质去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

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大学生的地位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和承担者,这点毋庸置疑。同时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更好的实现其个体价值,为进一步落实忠于祖国而蓄力。其次,不剥削学生主体地位的利益,切记不要让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的负担,一定要营造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其独立体会理想信念的影响力,以便使其有效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再次,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权威性。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老师的多种授课方式来塑造自身优良的品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权威性,与此同时,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和希冀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最后,用具体事例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感受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效果,开展多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引发教育者的情感,从而带领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推动其思想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刻苦钻研,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奋斗终身。

3.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结构性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師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才气、性格、德行,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差异性教育和辅导,以便能够使多数大学生从心底感悟理想信念教育原则和目的。一方面,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教育理念,根据个体的差异来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大教育难度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讲授,从而带动学生的激情,同时要选择有吸引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带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实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步骤,这一步已经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同时,教师应该充实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展示,及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同学生的未来方向相联系,让每个人都充分体会自己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以便在未来的祖国发展前进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其主人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理念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德律教育”,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从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把思想积极落实于行动之中,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梦的存在性。教师需要借助文字、高清图、短片等多种工具来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信息来自主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从而快乐学习,轻松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应该积极树立端正的三观,把课上所学的理念信念教育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实践中,保证使同学在快乐学习的时候,也在稳步推进的教育体系中不断塑造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助力。

5.把理想信念教育应用于生活

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方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大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基础,另一方面也确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完善大学开展教育工作的初衷。根据大学生体现出的明显功利心特点,想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工作,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也可以通过校外活动。在老师的领导下,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边区孩子们的艰难困苦,使其充分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且组织大学生进行公益活动的实践,可以以义工的身份在社区活动,通过这个形式使学生们了解社会诸多有问题的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假期支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思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使命感,从而引导其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实现其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丹.中国梦”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张瑜;欧阳沁;杨增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实证分析——基于9省市19所高校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幸福的关系的实证统计论文

青年是革命的基石,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美好世界前进的力量。理想信念是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希望和光明所在。这是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的作用,对国家民族意义的诠释。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只有把灵魂注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在于它具有社会性和可预见性。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强大动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追求理想目标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因此,要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与社会、国家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原因就是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其把中国各个阶层的民众唤醒,凝聚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正是这股民族的力量,把中国社会推向光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理想从理论上讲就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引导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既是社会所需,也是大学生所需。

大学生相信理想信念的作用,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最好的体验就是获得幸福。恩格斯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费尔巴哈也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从这两位大师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追求的过程就是获得幸福的过程。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一个小的理想的实现,大学生都会感到自信和幸福。因此,要让大学生在享受大学生活氛围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而获得幸福,让理想信念成为大学生幸福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大学生能否获得幸福,是否能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更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获得幸福能力?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指引大学生的奋斗目标,精神振奋,不论前进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会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还可以为大学生的前进提供动力,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够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事业,都是因为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结果。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就会越高尚。因此,大学生应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广,不断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断地获得幸福。

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坚持“四信”。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以“四信”为核心,树立自己的具体理想信念,才能把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历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才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无限的幸福和快乐,才能在或远或近的理想实现的征程中提升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当一个人能够有能力获得幸福时,他对幸福的理解就到位了,他就能驾驭自己的人生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了。

总之,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幸福关系密切,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方向,是动力,是精神支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才能做对人、走对路,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与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结合起来,在架设通往理想彼岸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获得充实的幸福,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的幸福之果。

3、理想信念教育名言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苏霍姆林斯基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理想信念教育名言 [篇2]信念最好能由经验和明确的思想来支持。——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理想信念教育名言 [篇3]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2、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3、信念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4、信心虽然不是钢铁,却能铸造出一条坚实的人生之路。5、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理想、智慧、意志和创造力。6、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温塞特7、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列夫·托尔斯泰8、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9、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10、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郑秀芳理想信念教育名言 [篇4]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普希金

4、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以及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等问题。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理想上,政治淡化倾向明显,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普遍持冷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生活理想上,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在择偶理想上,标准世俗化。道德理想上,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等。有学者形象地把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概括为“怀疑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对象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

1、独立性和批判性强,但辨别能力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重个体,轻社会;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容易沉迷;在认知上容易接受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与认知相偏离。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再加上其与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朝夕相处,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2、接受新事物的适应力强,可塑性比较高

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虽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会受到各类情况的干扰,但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只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握育人这个主线,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二)传播方式快速便捷,打破传统理念

1、传统的授课传播模式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学术底蕴作支撑,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上课时在学生面前讲不出马克思主义的“气势”。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时,除了按照教材作简单地讲解以外,常处于“失语”状态。再加上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2、新媒体快速传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舆论环境提出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过程在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权威保障的失落,在传统媒体中,如在报纸、电视、广播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听众一直扮演着“受众”的角色。因此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新媒体当中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打破了过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为设置的壁垒,扩大了人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海量信息所承载的鱼龙混杂的“资讯轰炸”,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虽然监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制止,但碎片化的有害信息仍旧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传声筒”和“扩音器”,对不良信息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再加上传统教育制度的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造成了诸多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质疑,这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参见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参见刘静:<论述我国新媒体的特征及社会影响力>,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参见李建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