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经济学论文

100 2022-06-12 21:12 宣传员

1、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经济学论文

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基础的宽基础、活模块、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注重根据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构建了“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而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能熟练掌握商务管理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熟悉国际商务管理惯例和国际贸易惯例,具有较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较强的商务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二、构建“六位一体”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1.现行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这些变化都使得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造成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供应短缺。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主要的不足如下:

(1)课程体系构建未体现“能力本位”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仍是“本科压缩”型模式,采用传统式的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模式以及理论课、实践课的模块来设计课程体系,缺少综合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无法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特色。

(2)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对职业能力的分析不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相应使得课程体系内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无法与企业行业对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相接轨。

(3)课程体系构建中未合理体理“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教学的比例仍在40%以下。

(4)课程体系构建未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没有分析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且未参照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所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2.构建课程体系

鉴于以上在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不足,正确评估当前国际贸易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国际贸易岗位群定位,明确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以上依据合理构建“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为外经贸企业和行业培养和输送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课题组成员已经对国际贸易岗位群及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明确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行业、岗位及核心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假设,即拟构建“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六位”即指根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而设立的六个课程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理念模块、专业英语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操作模块、专业综合素质模块、专业拓展技能模块。六个模块中,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与专业基础理念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初期开设,其他四个模块课程在各学期交错开设。

通过六个模块的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经济环境分析到市场开发到合同签订和履行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1)学生可以进行经济环境分析。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宏观认识经济社会;然后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经济、贸易的初步认识,并能初步分析经济数据与经济环境。

(2)学生可以进行市场开发工作。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中通过专业英语能力模块及专业综合素质模块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锻炼学生开拓市场的能力。

(3)学生可以进行合同签订与履行的实践工作。通过专业技能操作模块与专业能力拓展模块锻炼学生专业实操技能,并拓展学生专业所需的知识,从而完成从合同签订到履行的实践工作。

构建“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既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又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既注重专业实操能力的锻炼,又强调英语能力与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注:本文是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机职字491号)的研究成果。

2、浅谈《国际贸易》课程作业的有效性设计经济学论文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分析《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以往作业设计的不足,精心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及布置,使作业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作业;有效性设计;作业的相关性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外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书面的、口头的或者是实践的具体形式来体现。

传统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题海战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搞题海战术,追求所学知识的全面性练习,导致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海战术因为具有不断重复的优势,也有广泛选取各个知识点的特点,深受一些教师的追捧。

布置的作业质量不高、未经精选教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随意布置了一些质量不高或者不是很重要的作业,学生表面完成得很轻松,但是实际效果却很有限。

教师实行整齐划一教学,在作业布置上也统一规定难度相同的作业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的习惯。作业的设计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大量的作业布置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会养成学生偷懒的心理,一旦教师对学生作业检查不及时,学生就会漏做或者不做作业。同时,难度相同的作业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久而久之,学生对完成作业就会失去兴趣,教学也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

笔者任教《国际贸易》课程,我认为作业设计应当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合作、研究、探讨的精神。例如,《国际贸易》课程第三章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介绍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绝对有利的资源,并以此进行生产、分工和交换,从而增加物质财富;而比较成本理论则认为某个国家的资源分为相对有利或者不利两种,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两利取重、两劣取轻”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才能增加产品总量。按照这个知识的要求,传统的作业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来看绝对成本理论,出的题中有一部分通过图表的方式巩固本节知识,以两个国家(如英国和德国)生产酒和毛呢为例,假设两国投入的单位劳动力的价值是等同的,一单位酒和一单位毛呢能进行交换,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对英国而言生产毛呢有绝对优势,而对德国而言则生产酒有绝对优势,这样两国各自生产于己有利的产品进行交换,最终获益。

在实际中也存在两个国家在生产中均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这也是绝对成本理论的不足之处,而在比较成本理论里得到了诠释。对于这样的知识点,传统的作业布置如表3所示。

在表3中,对英国而言,无论生产哪种商品都不具有优势,因而选择不利程度较小的一种,选择生产毛呢,而德国生产酒,经过交换,最终双方获益。

以上例题在教材中都出现过,传统的作业设计也不外乎这样布置,但有如下不足:

(1)学生较难区分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作业之间缺乏联系,本节的这两个知识点应该是有很密切联系的,但通过两个作业题学生不易掌握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容易把两个知识点搞混。

(2)作业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探讨精神。两个知识点分别出一个作业题,形式上较为单调,不能突出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同时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相互探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有效性作业设计的优点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进行更为有效的作业设计。作业的有效性是指作业设计从符合学生实际出发,针对相关知识,布置合理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笔者在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作业时,将数字改为x和y,让学生填入适当的数字,并完成表格。

如果填入x的数字小于120,填入y的数字大于100,则可以解释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如表6所示。

如果填入x的数字等于80,填入y的数字等于90,则可解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如表7所示。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作业题涵盖两个知识点的内容,而且学生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效性的作业布置具有如下优点:

(1)可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学生能较容易地区分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作业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作业,避免以往作业的固定性,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可以减少作业数量,收到少而精的效果。

影响作业设计优化的因素

学生的因素学生是作业设计的对象,也是体现教学效果的载体。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应布置不同的作业,但是这样会产生两个难题:一是教师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曾有教师提出“一个班级56个学生,程度都不一样,难道要出56份试卷吗”。二是学生会认为教师在搞歧视,在学生的眼里,公平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不能在布置作业时分层次。笔者在布置作业时总共出了10个题目,这10个题目从易到难,要求学生任意做出3~5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给学生相应的分数,其余题目属于附加题,做了就加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教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异,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胜任的题目,提高作业的成功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要完成加分题的好胜心。作业上交的实际结果是学生平均完成率占总题目数的60%,超出了预计的效果,成功率也达到90%以上。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功率均获提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作业设计的因素笔者认为作业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难度,作业的难度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容易,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满足学生不同个体的需求。二是相关性,作业的相关性是指作业与教师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密切程度,表现在作业与知识点的相关性上。三是数量,作业的数量应该适当,题海战术并不是最佳选择。四是趣味性,并不是任何作业都有趣味性的,《国际贸易》课程的作业并不是能轻易找到趣味性的。所以要求教师寻找趣味点。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时,为了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在课上专门介绍了一位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这是一个出生于伦敦的商人家庭,早年从商,后来成为英国大商人的经济学家,他的生平事迹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看到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笔者就布置作业,要学生分组在网上寻找另外一些经济学家的事迹,并通过书面的形式将找到的结果反馈给我。结果,各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五是作业的多样化,作业的多样化是指运用多种方式(如口头、书面、视频、图片、网络等)进行作业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的单调乏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会有明显改善。

教师的因素教师要设计出有效的作业,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多少,并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二是要给学生制定一个容易达到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目标,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提高,作业的完成效率也就提高了。三是要合理布置作业。作业应该是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或课堂上完成的,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四是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五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变化频率比成人要快,所以适时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策略和措施

要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在一次课上涉及货币的相关知识,当问到人民币升值好还是贬值好时,很多学生都很迷茫。学生很多时候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来源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缺乏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媒体和网络是最好的手段,因此,笔者布置的作业有些是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上交。

要精心设计作业作业应该尽量少而精,但必须目的明确,符合当时所学知识的需要,不能随意性太大。对作业必须给予相应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否则学生缺乏良好的监督,再好的作业设计也会流于形式。设计的作业和练习需要有层次、梯度,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合作、研究、探讨的精神学生的作业都是在课外完成的,因此,作业不一定要求学生单个上交,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使学生在探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作业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在上自习课时,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反馈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及时的补充和改进。作业不一定需要教师布置,学生也可以自主安排。另外,作业布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布置一些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作业给学生,这样也便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想以工作过程来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相关,其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为了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培养高职工程监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与传统课程体系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独特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过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开发与重组,明确工作过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主线和培养基础分别是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际的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较强,在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尝试适当增加模拟岗位工作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从被动听课者到主动实践者的转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职业岗位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专业岗位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专业岗位职责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2工程监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5年被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搞好建设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着重技能培养。以就业导向、实践能力来重构课程体系,注重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依据实用、适用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课,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重组融入工作任务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引导,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建筑行业及工程监理企业的走访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座谈,结果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具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建筑监理行业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工程监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第五、六学期)。(1)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装饰材料》、《安装工程识图》等课程。(2)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课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等课程。(3)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课程。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工程监理专业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3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指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对学习情境进行的重组和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领域是指具体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的行动过程和工作任务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方法论和教学论和转换而构成的学习领域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这种新型课程设计,可使学生从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及规律,从具体的个性中去获取一般的共性,并能够用抽象出来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去应对新的个性和具体,充分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按照“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结合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监理员的岗位需求,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图会审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学习情境,该课程为《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其中的难度与深度逐步提升,但它们仍属于同一工作领域,操作步骤类似,可以进行对比。因此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选取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情境,并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的工作任务,就是能够作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分组组成团队,结合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类型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图集,在分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结合工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组织工作实施,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总结、反思和提高。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并可根据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完成建筑构造实施任务,具备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4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增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进行教条的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将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落到实处,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研究彻底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系的建筑模型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预计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能初具规模,并于明年正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把模拟的“真实”施工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完成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再配合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室,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理论教学到认识实践,再到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从学习到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才能完成。将理论知识、团队协作、实训技能三者有机相结合,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教育部职业枝长技育中心研究所.

[2]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3]夏喜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2009(7).

4、高职实务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一、进行系统调研,明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中,明确专业的实际内涵,确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建设科学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在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市场调研,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真实需求,知晓国家的政治需求以及当前的岗位欠缺情况。这样既能明确发展形势还能明确国贸实务的真实对应岗位,通过不断分析岗位信息,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从而更为准确地确定工作任务、教学重点,实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准确定位。一般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岗位较多,比如外贸谈判业务、签单跟单业务、单证制作业务、货物报关与报检等。这些岗位在选择工作人员时,重视的更多的是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需要参与工作的学生们可以敏锐地把握不同的市场信息,同时还要具备高沟通、高协调、高营销、高语言能力,可以同各国商户进行正常交流或者商务谈判。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分别从某进出口贸易公司、报关公司请来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本院自己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国贸实务课程研究小组,统一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实务理论、懂得贸易交往惯例、独立进行商务磋商、签订贸易合同、具备报关能力等,同时还要求其拥有良好的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能力,这些能力皆在日后的实务课程中通过实践教学而掌握。

二、发挥专家的指挥作用,通过典型工作进行贸易领域分析

学院需要在调研之后,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要进行系统研究,当典型工作被确定之后,对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范围、工作情境、职业标准、能力需要等进行分析,这是实务课程构建的基础性环节,更是专业课程设计的依据之一。例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分别设置外贸业务实操、国际货运代理,这两个操作性较强的岗位任务群,依照它们各自的工作过程顺序构建体系,从而满足岗位职责执行要求,让学生能够适应多个不同岗位,同未来就业充分相连接,实现以成功就业为方向的培养目标。

三、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提炼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在构建实务课程体系的时候,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对课程进行系统研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课程设计者要深入研究典型工作的,找出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学生真正创设出一个方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专业领域。在根据典型工作设计实务核心课程结构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依照工作的过程以及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有效的排序,遵循课程设置的教育价值原则;二是将工作过程当作导向进行实务课程设置。因此,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典型职业课程直接转化而成的实务课程以及通过分析整合而成的实务课程。一般来讲,分析整合课程就是典型职业工作课程讲授前需要设计的基础课程,或者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之后,进行的系统提升、补充强化课程等。

四、编纂专业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的授课标准进行有效开发

所谓贸易实务专业授课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更是明确教学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在教授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课时内容进行有效整理,那么授课标准就是整理的关键依据之一。在专业教学指导体系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训地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核内容等。一般来讲,以上述院校为例,教学指导体系主要包括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标准以及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课程等,并且学院还根据社会专职资格证书考试设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课程,比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同时,实训课程占整体考试比例的55%左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类实训内容让理论充分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五、建立课程管理监控体系,对实务课程要及时进行调整

通常,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建设成功,在各项方案确定之后,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监控、课程评价体系,要及时同用人企业与实习毕业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首先,学院要保持同外贸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收集企业最新制定的生产要求、发展理念等,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反馈做出及时反应,保证课程方案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另外,学院应定期同实习毕业生交流,注重意见的吸收。很多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会进入到社会中接受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考核,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符合单位标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规划,这些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标准,对国贸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在探究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国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将重点从理论研究中脱离出来,重视实践,体现出实务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这样才能凸显出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习到可以在未来工作中切实应用到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我国的贸易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