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四 - 余秋雨散文

100 2019-12-03 13:39 一诺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讲成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也就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a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赏析]

这篇游记是作者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后完成的力作。文章围绕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全文结构,条理清晰,杂而不乱,文思自然而缜密。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引出了莫高窟的由来,属于对莫高窟的理性审视。第二段写作者对莫高窟所作的实地考察,可视为对莫高窟的感性观照。第三段是探索莫高窟的底蕴。第四段写敦煌归来,作者油然而生一种欲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多方面地采用对比、映衬手法,为本文平添了广度与深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识广的作者,很自然地将中国古迹中的瑰宝???莫高窟与其他文明古国的遗迹加以对比,从而使中国文化遗迹带有的“历史的层累性”特点突现出来。正如作者听说:“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作者用“色流”勾勒出中国历史独特的运行轨迹,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五光十色、极具动感的色流,指出:不同的色流与其所对应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透露了不同朝代的气息。在莫高窟,作者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借助这些对比、映衬手法,在有限的篇幅中拓展出了极大的艺术空间。

由莫高窟那无与伦比的美,作者产生了一种感悟: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并油然而生一种忧虑: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作者的忧虑发人思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