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怎样科学地批评孩子?

100 2020-04-13 00:05 达妈刘艳平

你必须注意强调自己指责的是什么:是孩子,还是孩子的行为?清楚地指出你并非不喜欢孩子,你就可以表达不喜欢某个特定的行为。分辨不清某个行为和做出该行为的人,对于尚未了解到或意识到两者之间区别的当代父母来说,这成了沉重的负担。

其结果是,我们容易将一个人的价值,包括我们自己,与这个人的行为的价值混为一谈;而且倘若某一个行为不符合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标准,我们就会倾向于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看许多心理学书籍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感觉:这些书籍倾向于把人架到道德的至高点。这样高于人性的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甚至我们看到时会十分激动,因为刷新了自己的认知,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那实在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状态,一个难如登天的目标。

德雷克斯的《父母挑战》不同于这些书籍,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他说: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父母要做到“绝对客观和不带感情,这不仅不可能、不自然,甚至具有侮辱性。”甚至,原文中用到了“指责”的字眼,但是,他所强调的是,“你必须强调自己指责的是什么:是孩子,还是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我们会说:“你怎么总是毛毛躁躁的?”——这是在指责行为,还是指责孩子这个人呢?

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会说:“你看看人家***,如果你有他一半努力我就烧高香了?”——这是在指责行为,还是指责孩子这个人呢?

在生气的时候,这样的话,我们总是十分容易就脱口而出。尽管我们知道这样的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会伤害他们的心灵。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孩子的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因为每一个人都为会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产生一些行为。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在当下他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就如同我经常举的那个例子,我们在山路上走,看到一条蛇突然挡住我们的去路,你会有什么反应?有的人会脸色苍白、僵在原地不动;有的人会拔腿就跑;有的人会捡起树枝,把这条蛇挑开。每个人不同的行为,都来自于他们过去的经历,尽管他们自己有可能意识不到。

当我们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好的时候,就需要告诉自己:即使我现在很生气,控制不住地要讲他,但我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如果不当,我们可以指出,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那怎样来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呢?我们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去进行评价。

打个比方,我们在逛街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帅哥,于是和闺蜜两人像小女生一样,一边两眼冒心心,一边大叫:“哇!他好帅啊!笑起来好迷人啊!”——这就是评价性的语言。因为如果你老公在旁边的话,他可能会说:“哪里帅了,小屁孩子一个,没一点男人味!”对于帅、漂亮、努力……这一类的词语,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那怎么说才是描述性的呢?“我看见一个男人,身高至少有1米8,他笑的时候脸上还有两个酒窝……”这个时候,你描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是谁来看他,对他的身高和酒窝都无法辩驳,你老公只会说:“1米8了不起啊?有酒窝了不起啊!”

那在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指出他们的不当行为呢?

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很好用的句式:“我看见……”即用“我看见”开头,后面接描述性语言。

小一点的孩子,我们看到他的鞋子穿反了,如果我们说:“笨死了,你怎么又穿反鞋子了!快换过来。”孩子大多数时候是充耳不闻的。如果我们说:“我看到你把右脚的鞋子穿在了左脚上,左脚的鞋子穿在了右脚上。”他可能就会低头看一看,然后自己换过来。

比如昨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我看到达达没有洗袜子,并且把他的袜子脱到了我的卫生间,今天早上我对他说:“我看到有两只你的袜子躺在我卫生间的地板上,并且散发出臭味。”达达一听,就嘻嘻地笑了起来。我接着说:“我希望你在周五之前把袜子都洗了,因为这些臭味影响到我正常使用卫生间了。”他哀嚎了一声,很无奈的样子。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这就是他真实地反应。我不确定他在周五之前是否会真的很主动把袜子洗干净,但我知道在指出他“不洗袜子”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心和心是在一起的,我没有去贬低他的性格或品质:“你真懒!你太不爱干净了!”。接下来,我有可能会把他的袜子泡在水里,然后坚定地拉着他的手走进卫生间。那个时候,我也有信心,他是会照做的。我们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引发大战,也不会激起他的反抗。

我们可以记录最近经常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评价性”的话语,当时是什么情境。同时尝试将这句“评价”改成“描述性”的话语,用“我看见……”开头。看看接下来,你和孩子之间会有些什么变化吧?


下一篇:悲伤没有痕迹
上一篇:忆?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