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走失的孵化场》

100 2020-05-20 00:03 宣传员

 《故乡走失的孵化场》

作者‖李玉凯

我村幸福渠的北边不足二百米的老牲口院,过去是生产队专支喂牲口的地方,那个院子大约有二三亩大,最北面和最南面都是一溜外生里熟(墙外是青砖,屋里墙是垒的坯子,过去因贫穷,人们大都是盖这种房屋。)的青砖蓝瓦房子,最西边一溜是土墙房子,只有梁头压的地方是用青砖垒的柱子,屋顶是瓦的蓝瓦,整个生产队的牲口都集中在这里饲养,当时这个院子可见是何等的热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招开,农村土地分产到户,队里的牲口也都分发给群众,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院子变的沉寂起来,一片荒芜。

后来,在我爷爷的带领下,与几个乡亲合作商议,在这个老牲口院办起了孵化场,并从封丘县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指教。

开炕之前,人们要先到各村收购鸡蛋。正月一过,气温转暧,稍稍能嗅到春之气息的时候,他们就挑着挑子下乡收购鸡蛋了。这些人都很精明,他们并不是见到鸡蛋就收的,这当中少不了到卖鸡蛋人家里“实地考察”,看有没有公鸡,如果没有公鸡,他们绝对不会要那些鸡蛋的。因为村有公鸡的母鸡下的蛋才是受精卵,才出孵化出鸡苗来。这些鸡蛋的价格,一般都比市场价高一些,且是论“数”而不是论“斤”收。事实上,许多户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把好蛋收起来待价而沽了。鸡蛋收上来后,就会送到暖房去。

这个暖房共有六大间房,几个人就在房子里扎着架子,分成了上下两层,上层叫做“上摊”,下层叫做“下摊”。收上来的那些鸡蛋,被整齐地摆放在“上摊”和“下摊”的架子上,像超市的货物一样井然有序。等鸡蛋上得差不多的时候,炕坊就生火开工了。生火以后,炕坊的人就不分白天昼夜地守在暖房里,隔三差五地翻动鸡蛋,使它们均匀受热。为了保温,所有的门窗都挂着厚厚的棉帘子,所以屋里面一直黑呼呼的。由于暖房里到处都是“易碎品”,所以,不让小孩子们靠近。孵小鸡需要三十多度的高温,开火烧炉的人,被烟熏火燎得面似木炭,双目通红。

鸡蛋进入炕房的第五天,要开始检查孵化情况。就是在靠南墙墙壁上或在门的正中间位置钻两个犹如鸡蛋大小的两个圆形孔,让屋外的阳光透射进来,人拿着鸡蛋迎着光线照射,由于外面很亮,里面很暗,就相当于给鸡蛋做了一个透视b超,蛋壳里面的情况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这样的检查有一个术语叫做“照”蛋。“照蛋”要进行两次。“一照”时可以检查出没有受精的鸡蛋来,那叫做“白蛋”,“白蛋”是孵不出小鸡来的,要剔除。“二照”时要剔除虽是受精卵但因为温度掌握不好,或其他原因而停止发育的鸡蛋。鸡蛋经过两次的透视检查,发育正常的就被放到“上摊”去,那里温度更高一些。

在整个孵化鸡的过程中,技术老师是个很关键的角色,他不但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鸡蛋能否炕出小鸡来,能出多大比例的小鸡,全靠技术老师的技术和眼力。那时,暖房里即使有温湿计之类的东西,但里面的环境全凭经验控制,如果暖坏了“一摊”,损失是很大的。每炕一茬鸡,他的眼里都熬得布满血丝。

鸡的孵化周期,通常为21天。根据孵小鸡的规矩,孵一茬鸡,需到23或24天才可清理,小鸡们破壳的日子,是技术老师们最高兴的时刻。先是有鸡蛋在动,随着轻微的‘咔咔’声,蛋壳上出现了一个小洞,接着露出了一只稚嫩的小嘴,再接着是小鸡的头,最后是整个圆滚滚、肉呼呼、湿漉漉、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里钻了出来,发出‘唧唧’的叫声。这个过程是很快的,整个的上摊,不长时间就是一片小鸡的吵闹语言,暖房里人欢鸡鸣,沸反盈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