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100 2021-03-05 10:28 逸蓝之兰

在微信读书的推荐下,我打算补课。没读过易老师的畅销作品,很惭愧。关于男、女的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吸引人之处在于易老师的叙述方式,他用最通俗易懂、最接地气的语言,融汇贯通地解释了由古至今的男和女,尤其是古代男女关系,还能讲的有意思,不是每位学者都能做到。他的感染力加上一贯引人兴趣的话题,一定不缺读者,就如当年易老师在武大、厦大的一课难求。

这本书从古往今来的男男女女谈起,再娓娓道来男女之间的各种关系,把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一一论了一遍。在这些关系中,如痴如缠的爱情故事也许更加刺激人的感官,但是,我还是对古往今来男人与女人最重要、最正式的关系——婚姻关系的感触最多。

婚姻,是结两姓之好,从古如此。婚姻关系,不止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在古代,那是一个族群和另一个族群之间的社会关系。只不过到了现代,家庭越来越小,人情世故越来越淡漠,结两姓之好的意味不那么明显了。但是也有如“人的三次结婚”这样类似的鸡汤说法,说什么第一次结婚是与对方结婚,第二次结婚是与对方的习惯结婚,第三次结婚是与对方的七大姑八大姨等社会关系结婚……总之,最终也是爱情变亲情,两个大家子的结合和融洽。

再举个例子。受着几千年风俗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往往是劝和不劝离的。在古代自不必说,婚姻对于女性是生死存亡的事儿,无关乎爱情无关乎精神追求,关乎的是活着还是流离失所,有啥不太如意的也必须凑合;即使在现代大家族观念没那么重了,但是讲究脸面的习惯还是一时难改的。似乎离婚这事儿,连带父母兄弟儿女都跟着脸上无光、低人一等,所以肯定要劝一句差不多就行了。

古代的婚姻,既然并非个人的事,则当事人也就当然不必操心,不必过问,不必参与,只须完全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好。因此,相敬如宾,男主外女主内地分工协作就是最好的夫妻搭档。就像上下级,做好各自份儿内的事儿就是最好的状态,如果发生啥真情实感和小暧昧,反倒再无法公正地对待身边的大事小情。

那古代男人的感情寄托哪里呢(此处直接忽略女性,古代女性不配谈情)?妾?婢?妓?似乎越来越少的家族、财产的羁绊,男女之间越会容易产生纯粹的爱情。然而易老师一一道来,最后却也让人感叹,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古代,在男权社会能够活着已经实属不易,追求爱情就太过奢侈。毕竟,真正的男女之爱,来自于两个平等的人格。

现代的婚姻,虽大大不同于古代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也时而有之,索要彩礼等卖女之嫌的操作广有市场,不重视全职女性的惯性仍然很大,社会舆论明显对女性更不友好。但是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毕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毕竟有了能够养活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大环境,至少不需要再为了活着而委曲求全寄至男人篱下,因爱而婚的例子比比皆是,现代的婚姻似乎更能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似乎,好像,不鼓励爱情的古代爱情故事更加可歌可泣、源远流长,自由恋爱的现代大家却不太相信爱情了,离婚率一路走高,甚至是,越来越多人开始不婚,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无性的生活……就像以前过年的饺子怎么那么香呢?!现在天天可以吃饺子竟没啥感觉了……还是喝粥更舒服!

可是,再想想又有什么关系,关键是现在的我们多了那么多的选择。还是说婚姻吧,我们再不必一定要被强行进入婚姻,无视感情;也不必被捆绑在婚姻之中凑合,苟延残喘;更不必以婚姻换取生存,毫无尊严。更加的自由、平等、包容,这就是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最大的不同、最大的进步。作为女子,应该知足。

(网络图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