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反思:我要自己学

100 2022-01-21 22:32 宣传员

1、美术反思:我要自己学

明天,就要组织孩子进行美工制作活动——美丽的蝴蝶,我翻了下教案,看了看活动过程,在想如何启发幼儿说出蝴蝶翅膀的外形像三角形,怎样引导幼儿将方形纸对角撕出两个三角形,然后摆出蝴蝶的样子进行粘帖……

合上教案本,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为什么我总是想着如何让幼儿按我的意愿去做,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呢?”可马上我又否定了自己,“不可能,我不教,孩子们怎么会做呢!”就在我矛盾之时,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又促使我,“试一试,也许孩子能行!”

第二天,在组织活动时,我为幼儿精心布置了一个美丽的蝴蝶世界,如自然角中飞动的蝴蝶,认知区中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美工区中漂亮的蝴蝶风筝等等。先让孩子们自由地、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随后,我拿出制作材料,引导幼儿想像“用什么办法把这些好看的彩纸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他们运用以往的经验,有的说:“我把它撕成蝴蝶的样子”、有的说:“我把纸对折成三角形,放在一起就成了蝴蝶”,还有的说:“先撕出蝴蝶的身体、翅膀,再画上触角……”我对孩子们不同的想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你们的想法很棒,下面就按自己想的去做吧!”在我的鼓励、支持下,孩子们都积极地动手做起来。在近20分钟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专注力,这是我以往曾经费尽心思、想尽各种方法都难以达到的效果,现在却顺其自然地达到了,而且,我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孩子在做完以后,不是跟以前那样完成任务似的,直接交给教师说:“老师,我做完了”。现在,他们拿着自己制作的蝴蝶到处向同伴展示、介绍,神态、眼神和话语中流露出的竟然是那么的自信和自豪!

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达思维的手法也非常大胆,而且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也常常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对于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他们也会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因此,在展示交流的时候,我常常让孩子们自己来介绍和展示各自不同的想法,这就为他们的个性展露和发展搭建了舞台。

    活动中,我们力图追求一种“我要自己学”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让他们从中得到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孩子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已不再依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材料,而且通过与成人交往、看书、参观、上网等不同途径来得到信息,在遇到困难时也不再是轻易放弃或动不动就问老师,而是通过相互的帮助合作,出主意、想办法来解决。这使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他们自发的和自觉的行为,他们是具备这种自我学习的潜能的。

此时,我思绪万千。如果采取的是“我教孩子学”的方法,我将永远无法发现也无法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永远无法看到孩子们那成功的喜悦与自信的眼神。一念之差,我将失去多少了解孩子的机会,但我又十分庆幸,正是这一念之差,让我深刻领会到“孩子是活动的主体,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做”这一教育理念的真正含义。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们自己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一种绵延不绝的问题情境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牵引、支持、帮助幼儿,让他们在“问题”中遨游,在“问题”情境中发展成长。

老师们,请大胆地把你信任而支持的目光投给孩子吧,你将获得一份惊异的收获!

2、乔艳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乔艳芳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寓言故事时,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3、《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及反思

(第二课时)

唐山市丰润区东实验小学 赵林莉

教材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邻居告诉他快治一治吧,但是他没有听,认为要的是葫芦,所以没及时去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葫、芦、藤、哇、盯、邻”,并会写8个字“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学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生字词:葫芦、瓜藤、蚜虫、盯着、比赛、邻居、奇怪、慢慢地、自言自语、治病、每天。

师:生字词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咱们在上节课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邻居告诉他快治一治吧,但是他没有听,认为要的是葫芦,所以没及时去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理解内容 学习表达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这棵葫芦开始时长什么样子?(停顿)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勾出相关的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汇报找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是啊, 植物的生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把种子种在地里,经过浇水,施肥、再加上阳光的照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最后结出一个个的果实。此时,葫芦的叶子很茂盛,小花很美丽,一个个小葫芦是那么可爱。所以那个人赞叹说-----(出示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齐读。

师:大家看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号)这是一个感叹句。

所以我们再来赞叹赞叹!再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师:所以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出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特别是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人很喜欢葫芦?

生:“每天”“看几次”

师:“每天”可以换成哪个词?(天天)好,这足以说明他喜欢葫芦。所以我们再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读出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指两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可是,我们再看看后来,葫芦怎么了?齐读最后一段。

师:后来葫芦怎么了?

生:“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是啊,原本长得那么好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4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下来。

(生读文,找句子,勾句子。)

汇报。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说葫芦落的原因)

师: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反问句。其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多找几名说)

师:那么这两句话,哪句更好一些?

生:反问句。

师:对了,反问句能更好地强调种葫芦人对蚜虫的不在意。所以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指三名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是的。我们再往下看,“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从“盯着”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什么?

生:这个人的眼中只有葫芦。

师:而且这句话连用了两个“快长啊”,说明什么?

生:希望葫芦长得再快一些。

师:现在你就是那个人,他是怎么自言自语的?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多找几名)

师:同学们,这个人他眼里只盯着葫芦,一心只盼着葫芦快长大,而不及时去治叶子上的蚜虫。我们联系咱们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他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蚜虫会吃掉叶子里的营养。

师:是啊,植物的果实和叶子是有联系的种下的葫芦种子生根后,会长出葫芦藤,葫芦藤每天就吸收土地里的营养,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送料输送给小葫芦,如果蚜虫吃绿叶,叶子就无法输送养料了,小葫芦就没胡了送料的供给,也就会变黄落了。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小葫芦落了的原因?

生: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多名学生说理解。

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同学们看,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师:反问句能更好地强调种葫芦人的看法。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来。(指2名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谁再把他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指2名读“什么?叶子上的。。。。。)

师:他这样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

师: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当他的邻居劝告他赶快治虫子,他却怎么做的?

生:不听劝告。

师:是啊。那个人没有听邻居的劝告,所以最后。。。。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看到小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是什么心情?

生:伤心、难过、后悔。

师:那他会想些什么?

生:我真应该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我真应该快点治一治。

师: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果实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以后再遇到问题应该多听听别人说的话。

师:是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果实,就应该呵护好植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等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实践运用 拓展延伸

师: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样做呢?结果又会怎样呢?(生交流)下节课,我们就根据老师给的提纲完成一个小练笔:题目还叫《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反思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及时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我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也没有忽略阅读教学,要为三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

任何的朗读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解基础。没有理解便读不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像小葫芦的可爱,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赞叹,我让学生在找到句子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再读文字时传递出的情感就显得丰富了。对两个反问句的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都是先让学生们说说句子的含义,再对比一下哪句话会更好一些,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再读这两句话时就能更好地表达出种葫芦人当时对蚜虫的不在意,小葫芦也就必然会掉落的真正原因。还有那个人自言自语的那句话,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也能很好地读出当时那个人急切地心情。

但教学中我忽略一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只是要使孩子喜欢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不是非得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学时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通过示范及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们渐渐地积累起朗读的技巧,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4、我要的是葫芦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

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

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工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