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嫁娶的论文(中国的婚姻习俗谁知道啊~~~中国的婚姻习俗~~最好是论文~~谢谢

100 2022-08-09 15:27 论文大全

1.中国的婚姻习俗谁知道啊~~~中国的婚姻习俗~~最好是论文~~谢谢 爱问

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

婚俗, 从择婚、议婚、定婚到嫁娶等方面都有繁多博杂的禁忌事项。 婚姻是男女两性间建立的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妇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在封建的旧社会,在老北京,是有许多禁忌的,从择婚、议婚、定婚到嫁娶等方面都有繁多博杂的禁忌事项。

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婚姻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定发展时期的产物。

婚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婚姻的形态发生着种种演变和进化。在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起,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时,就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宗族宗法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家庭与社会的财产、财富全都计算在男子的名下,按着严格的辈份、嫡庶关系确立尊卑,明确递继。因而,婚姻的缔结便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

所以,婚姻虽属吉事,但顾忌也很多。 在择婚上,禁忌表现在外婚制和内婚制上。

说白了,就是在择婚上禁止血亲间发生性关系,而同时又要表现出一种维护血统、属性稳定且纯正的意向。因各地习俗不同,便有了氏族外婚禁忌、氏族内婚禁忌、民族内婚禁忌、同姓不婚禁忌、表亲婚禁忌等等。

从北京城婚俗发展史上不难看出,这种禁忌也是有的。清初满汉不能通婚,后来为了统治者的需要,这种禁忌才被打破,但在等级禁忌上,时至今日也有所体现。

在中国,整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差别。这种等级制度,在礼制上和法律上都对婚姻产生了种种限制作用,使“门当户对”成为中国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标准,等级限制成为人们婚姻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等级限制主要表现为良贱不婚和士庶不婚的禁忌,“家之婚姻必由于谱乐”,门不当,户不对,便不可能缔结婚姻。 在择婚上尤其禁忌血亲婚。

在旧时有“骨血不倒流”的说法,民间是指单向舅表婚。舅表婚又称中表婚,中表即内外,舅为中、为内,姑为表、为外,俗以为姑母和父亲的血脉相同,娶姑家的姑娘为媳妇便是“回头婚”。

因此,“骨血不倒流”的说法是仅对姑家的女儿给舅家的儿子的。 汉、满都有此忌讳。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近亲不能结婚。当然这是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的。

在议婚禁忌上,我们先谈媒人禁忌。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却反映了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虽说自由恋爱历代均有,但毕竟许许多多的婚姻是经人牵线搭桥后缔结的。

这牵线搭桥者,便是媒人。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

女娲感到十分孤独,便用黄土造了人。人总是要死的,怎么办呢?女娲又想了一个办法,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让他们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奉女娲为婚姻之神,尊为媒祖,建庙祭祀。

女娲是神媒,那么人间的媒人是何时产生的呢?在杂乱婚或对偶婚时代,男女结合是自由的,自然不用媒人牵线。真正需要媒人和媒人之所以应运而生,是在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

这个时候,女性逐渐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丧失了她们原有的权力和自由。 这样,男娶女嫁,就需要有人从中作介。

“媒”字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在《卫风·氓》一诗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句子。“媒人”一词,最早见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中有“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句子。

媒人的产生,在中国的婚姻舞台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媒人成为“合法婚姻”的主要标志。

没有媒人撮合的婚姻,要遭到道德、礼教及世俗的谴责和否定,被视为“大逆不道”。 由于媒人在婚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逐渐把媒人推到了代表婚姻道德标准,监督婚姻合法化的角色。

同时,由于在旧社会盛行“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的封建思想,统治阶级大力宣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贞女品德,因此,许多人家的姑娘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男女婚姻自然奉行“无媒不交”的原则。因此,在沟通两性联系、促成婚姻缔结方面,媒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媒人施展巧嘴利舌这一“特长”的“市场”。

2.急求:中华民俗风情论文!!!2000字选修的中华民俗风情课程,老

立春风俗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

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

[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

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

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

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 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

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 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

嫁娶,民俗,论文

3.中美婚姻观比较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 魅力中国 2010/1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 考试周刊 2008/2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二)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由《走遍美国》对比中西婚礼文化之异同(二)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 科学时代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缤纷多彩的中西婚礼文化 海内与海外 2006/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 美与时代 2006/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4.关于中国古代的婚丧习俗的论文

中国汉族传统习惯,结婚时要贴红对联,戴红花,新郎新娘要披红挂彩,故称为“红事”。

人死了,其子孙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称为“白事”。红白喜事的操办由于民族风俗的不同而异。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的操办也已大大从简。 1.婚姻习俗我国婚姻习俗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特别经过封建时代的演变与丰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规范。

婚姻习俗直接受婚姻制度的影响,我国由于多民族及其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婚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至今都还存在一定影响。就我国民族的婚俗现状来看,我国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礼仪,即求婚、合婚、相亲、订婚(过小节)、完聘(过大节)、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卺、闹房、归宁。

这些程序联系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婚礼。 2.丧葬习俗人死为丧,为死者举行一定的安葬仪式称为葬。

不以礼仪的葬叫做埋。丧葬礼简称丧礼、葬礼。

丧礼的程序一般有停、奔丧、挂孝、坐夜(守灵)、入殓、吊孝、出殡。葬礼有集体葬、合葬、迁葬、蒿葬、水葬、风葬、悬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

现代丧葬礼仪有下面一些具体礼节:成立治丧组织、发讣告、赠挽联、唱挽歌、献花圈、戴黑纱白花、守灵、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等。

5.我想要一偏关于河南婚嫁习俗的论文

河南地方大,难免会有差异, 1 爱情方面:提到它-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 小见面--大见面 小见面: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

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 大见面: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

也就是成了。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

也就是这事定了。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

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

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

“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

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

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

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

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

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

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

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6.潮汕婚嫁风俗论文论点可以是

潮俗新媳妇回娘家叫“返厝”。

有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的风俗。头返厝有三日回的,有十二日回的,也有满月回的。

头返厝一般不过夜,当日即回。二返厝可住一两天。

三返厝就住十天半月至—月,只要与夫家商量好便行。头二次回娘家,一般均事先商量后,由新娘的兄弟来带回。

新郎家派人送—程。新娘的兄弟第—次来时带—瓶花生油及—些糖饼礼品。

花生油表示给亲家添油添灯(丁)。亲家要给小舅赠红包并—些礼品。

二次回娘家,亲娘的兄弟前来带路时,要带一对雌鸡雏,俗叫引路鸡,寓意要姐妹学鸡雏勤采啄,不忘归巢。第三次回娘家,常是新娘自己回或由新郎伴着回。

新郎第一次拜谒岳父母,礼品丰富,三牲大礼。岳父母酒席宴请,当日回程,留妻子住娘家,再按约定时日来接回或由妻舅送回。

一来二往,以后礼品仪式就不拘了。 谷神星 2005-12-22 05:22 食红桌 揭阳风俗,女儿出嫁之后,娘家须择一吉日良辰,或乘乡里游神赛会演戏等时机,备酒席邀请新女婿过府赴宴坐首席,谓之食红桌。

以后岳家有丧事,女婿方能前往奔丧,吃“白事桌”。若新女婿未食过红事桌,而遇岳家出了丧事,则当行应急措施,先办“红桌”然后方可参予吊丧。

红桌菜式上大多放上一朵用瓜果雕成的红花,且必有全鸡、全鱼、“头甜”、“尾甜”四品菜式,加上各色菜式凑成12或16道菜式。若遇丧事而临时补办的“红桌”,只出“头甜”“尾甜”,其它菜式则留待办完丧事吃“清气桌”时一并吃。

有的地方且有全乡、全族举行集体宴请新女婿之俗。如渔湖的潮尾乡,该乡原有“三山国王会”,该会除主持乡中之游神赛会外,还在每年正月廿一日游神赛会时,为会众举办集体宴请新女婿。

宴席集中设置于祠堂内,每位新女婿各分坐一桌之首位,各位伴郎各分坐于左侧上首,其余六位陪宴,按辈份、地位分别安排人选。 入席后,酒至三巡,新女婿便当按例离座行让位仪式,但这只是谦让的礼仪形式,没有人敢再占首席。

菜式上至全鸡、全鱼两道,新女婿便当拿出红包赏厨,及上至12道菜,新女婿夹上一箸后,即起身退席,陪宴者也随之离座待茶。当泡上第一轮茶时,新女婿们不仅应当互相谦让,且群起向前辈行鞠躬敬茶,以表敬老。

茶罢,新女婿回到岳家,又向岳父母和岳家长辈们行跪奉甜茶仪式,岳父母及长辈赏给红包,谓之赏面 ---------------------------------------------------------------------------------------------------------- 新娘路遇换手帕 揭西县客家人女子出嫁到男家,解放前坐花轿。两轿相遇时,轿夫抬近停下,新娘伸出手交换手帕。

现代步行的,单车载的,用汽车载的,都一样要交换手帕。手帕是普通的,与平时所见的一样。

不同的是,手帕内包有思茅和蔑草,以备交换。 ------------------------------------------------------------------------------------------ 青娘母做“四句”的习俗 潮汕男女嫁娶旧俗,一定要举行各种仪式,女家要专聘一位如戏剧中的宾相一样的老妇女来主持各种仪式,这位老妇女叫做“青娘母”。

青娘母在主持各种仪式中要唱祝颂语叫做“四句”,也称青娘歌。 女子在母家出阁前要沐浴更衣然后拜别双亲,和膜拜家中的司命公,这时青娘母边教新嫁娘跪拜,边唱着:“一拜司命公,好娘配好君,君家娘家二家好,两家富贵福禄春。

……”一直念至十二拜福禄寿全。 在食出嫁宴时的四句是:“酒瓶放在桌当中,酒杯放在桌四旁,兄弟姐妹同食桌,好像好花一棚芳。”

在吃菜时,青娘母代新嫁娘夹菜,就唱着:“十个碗头夹到透,留给兄弟好家档;十个碗头夹到齐,今后欢聚游御街。” 花轿出嫁吉时到,青娘母扶着新嫁娘出门,新娘哭别爹娘,青娘母牵着新娘边行边唱着:“花轿停在大门庭,拜别爹娘养育恩。

堂上双亲靠兄嫂,女儿四月正回程。” 抬到新郎家门口。

此时青娘母和新郎站在一旁伫候。当花轿停下,青娘母引新郎踢轿门,揭下轿门前贴的“红封”“麒麟到此”,唱道:“蒌叶红,就请娘仔进君房。

今朝黄道好吉日,二人相惜心相同。” 青娘母引新娘出轿,唱道:“轿帘卷起喜万分,阿娘貌美又温存;新郎来牵新娘手,双双举步入府门。

阿娘身披红罗纱,君今娶娘来理家,家事大大相共管,三十二岁做担家。” 青娘母牵着新娘入房内,踏火烟时,青娘母唱道:“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贵子是男婴,夫唱妇随同心腹,孝敬爹妈宜殷勤。

手牵新娘进新房,灯烛光辉对联红,厝边婶姆来贺喜,庆贺鸳鸯结成双。” 新郎随同新娘进新房后,马上又返回花轿旁向陪同新娘一起来的青郎把榕枝、纱灯等物接进新房。

青娘母唱道:“新郎接榕到轿边,夫妻齐眉到百年,麒麟投胎生贵子,他日荣耀振门闾。新娘喜接红灯笼,夫妻相惜心相同,公妈食到二百岁,子孙满堂名声香。”

新郎在接收妆奁完毕后,新婚夫妇坐在床沿,各人捧着一碗用糯米粉做成的甜汤丸。青娘唱着:“夫妻双双坐床沿,共庆同房食甜丸,男才女貌堪匹配,双双偕老到百年。

才子佳人坐床沿,互相敬食合房丸。夫妻生活甜如蜜,早得贵子状元儿。”

合房丸食后,夫妻双双到大厅中拜司命君,拜天地,祭拜祖宗,并向上辈。

关于民俗嫁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