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的社会学论文(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论文怎么写)

100 2022-09-23 04:57 论文大全

1.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论文怎么写

关于社会流动和社会分抄层存在着两大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为理论渊源的阶级理论传统,二是以韦伯为理论渊源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传统.同: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属于古典社会分层理论,都认为社会分层与经济有关,都对以后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异:1、阶级bai划分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阶级与所处的所有制中生产关系有关,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出发揭示阶级属性; 韦伯认为阶级划分与个人所处的市场地位和生活机遇有关.2、阶级理论目标du不同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目标是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并提出最终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zhi 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希望通过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达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的.3、社会分层条件不同 马克思社会分层的条件是一元的,阶级划分与个人在所有制中所处的生产关系有关;dao 而韦伯社会分层的条件是多元的,是经济(财富)、政治(权力)、社会(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体育的社会分层有什么社会学意义,社会学社会分层名词解释

2.请分析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回答要专业点的,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

专业点,那就要引用什么学者名著之类学说,而从社会学的角度,那你还是对你身边的社会进行观察,也许你可以以小见大,可能从一个小区,一条街,一个村你就可以看出端疑,你可以去跟他们聊聊啊,各层人都有些什么想法,再想想你自己又是属于哪一层的?就很好解决了。

当然不能说是分层,特色点说就是社会分工,因为这些分工每一件事都不能缺的,就如一个机器的每个零件,缺了一个有可能都运转不起来的吧,而所谓的分层也就是收入和地位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分工的生产力生产的东西只能满足少部分人,也就形成了如金字塔的分层的社会,如古代最上面的就应属皇帝,下面都要向他纳贡交税,不应该说是他,应说是他那个以暴力也就是说以军队警察武力为根本的利益集团,而每个做皇帝的都想万万岁,然而下层的人又都想拼命的往上爬,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然后又搞了个科举考试这么个途径让中间层和下层能进行流转,然而这只能满足很少一部份人,所以每过一个几百年就来个改朝换代,也就是也通过用相同的武力把对方做掉,来个最大的流转,所以中国几千年来已经有好多朝代了。

分层,社会学,社会,论文

3.社会学问题:中国社会分层状况,以及趋势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产生背景: 普遍的看法中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虽然这个观点仍存在争议。

但社会的中间阶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能称之为阶级,的确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出现。顺着历史的主线探索,中产阶级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晚期,伴随资本主义在晚清封建社会的萌芽、外国势力与新文化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而浮现。

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和1898年的戊戌维新。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缓慢走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社会。

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脱离出来一部分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满清政府在面临一系列内外压力下,因光绪皇帝的支持,由梁启超、谭治酮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外国势力进入与新文化思潮的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门户,西方经济、文化、宗教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外资雇员。

1845年,外国在华的第一家修造船舶的工厂——广州柯拜船坞成立;同年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在广州设立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机械采煤、发电、棉布、卷烟均在50%以上;而金融业外国银行的总资本,包括总行在国外与设在中国境内的,则相当于中国银行总资本的3.3倍。 在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同时,文化、宗教入侵也在进行。

一部分外国哲学、文化、科学技术作品也陆续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并慢慢地从学术圈向社会扩散。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蒙作用,并催生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出现教授、编辑、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律师等新兴职业。 三是工业化的萌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被培育。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设、内河轮运的扩大、铁路的兴建、新式工业的兴起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新式工厂已达3100余家,产值占整个手工业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10%左右。

同时,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扩大,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的加强、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和富农经济的增长。20世纪,全国富农户数约占全国总农户的6%。

早期中国中产阶级的基本构成◎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杂业主、富农(农村) 1949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业者与游民 早期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与消费文化 人们对‘文化’、‘消费文化’的理解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一种能在许多学者研究论述中发现的看法。

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消费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人们的消费举止主要受他们的文化影响。

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群体关系。第一种含义中,消费作为一种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第二种含义则意味着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已成为身份辩析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

有关这些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在消费与文化研究学者们的论述中发现。 “文化举止研究学者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创造行为举止的规范,因此,在文化与消费举止方面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联系。

(汉姆特.斯威特;迪安娜.祖拉第;1998,第6-7页) “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状况,是我们所穿、所听、所看、所吃,文化就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魏立思;1977,第184-85页)。 “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消费文化诚如它一贯的承诺,能更明显地养成人们的个性与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1991,第87页)。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与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

我们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鲍得里亚;1998,序言)。 道格拉斯和伊斯伍德认为,任何对物品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结果,也就造就了文化。

人们透过消费与其他消费者沟通,而这些文化消费的行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创制。这个系统根本的基础与意义来源,以及消费文化所要真正传达的,乃是一个潜藏的认知秩序(1996,第52-68页)。

对布迪厄来说,在商品文化中的品位是一种阶级标志。(费瑟斯通;1991:。

4.谈谈自己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

深入分析阶级、阶层结构的现状,是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 部矛盾及社会结构的需要,也是调节并处理好社会各阶级、阶层、利 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健 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 个研究热点。 建国后,我们党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考虑,在社会上进行了深入 的阶级教育,并沿用了战争年代的阶级分析方法,人们在整个社会上 被分为“敌”和“友”两大类。

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后,仍坚 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革”期间,阶级斗争走向极端。这就 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误解、怀疑。

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产 业结构的变革,引发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各阶级、阶层 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矛盾也日益表现出来。分化和流动成为当前 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

由于经济转型期整个社会正处在变动之中,各种群体尚未沉淀出明晰的界限,这本身就对社会分层研究带来了困 难;加之各种西方社会学流派的引入,造成了今天社会分层研究观点、方法的多元化、多样化。从理论上讲,当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 论有的人存在一种片面性理解,往往从熟知的列宁关于阶级的著名论 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出发,仅仅从冲突和对抗的角度理解阶级概念。

这就对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被消灭后,如何进行阶层结构分析带来 了困难。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列宁的阶级定义 概括了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远不是它的全部,更 不像现在流行的一些说法那样简单。

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究竟在我国 社会分层研究中应该占据什么地位,必须在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理 解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我们认为,对马克思的阶层理论,至少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理解: 1、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曾经说过:“‘几 千年来地球上一切民族的情况都是这样!!!’在埃及有过劳动和分 工,因此有等级;在希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自由民和奴隶;在 中世纪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封建主和农奴、行会、等级等等。在 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7卷第477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他进一步指出:“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成阶级关系,并做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的发展》一文中更简明地指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和阶级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分工是阶级产 生的根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阶级。从阶级产 生的角度看,社会分工是原生层面的因素;相对而言,生产资料占有 关系则是次级层面的。

由此我们认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 论,应当以社会分工为首要的基本出发点。分工导致阶级差异,建立 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阶级关系并非仅仅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还包 括非对抗性的互倚关系。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标准。实际上,这也 就是前面提到的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所概括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在私有制社会里,正是由于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剥夺,社会 才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阶级对抗才日益成为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特 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才掩盖了社会 分工的基础性地位,成为社会阶级阶层划分的最主要标准。这也是通 常人们把阶级关系只理解为对抗性关系的特殊语境。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如果对马克思阶级涵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以上两点的分析,那就会陷 入把“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系”的错误,“那就是把这个命 题变成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同上书第4卷第477页)马克思虽然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了其 他交互作用的因素,他在分析十九世纪法国农民时说:“既然数百万 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 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 阶级。”(同上书第1卷第693页)显然,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利益等 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另外,马克思还对衡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阶级的尺度,以及阶级 心理和阶级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这对我们具体分析和识别某个阶 级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点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社 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在对人类社会尤其是阶 级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阶级”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创,但马克思建立了迄今最系统地阐述阶 级产生、发展及相互关系规律的。

关于社会分层的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