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5000字论文(结合中央银行的职能分析央行的独立性对于央行职能的发挥

100 2022-11-28 10:48 论文大全

1.结合中央银行的职能分析央行的独立性对于央行职能的发挥有什么影响

一、我国中央银行发展现状 (一)中央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伴随建行、交行、中行的成功股改上市,我国的银行金融体 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股改后的银行不仅要面对央行、银监会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且银行经营层面临更强的 双重约束:政策约束和效益约束。如何发挥手中现有的政策工 具,对逆经济周期进行调控并维持金融稳定是当前央行面临的 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央行的定位问题。

目前央行掌握的调控工具,较多的是体现在总量方面,结 构性调控工具较少。虽然最近惩罚性定向票据的发行显示了出 央行政策工具正在日渐多元化、丰富化,且不需国务院的批准, 但政策成本也不可忽视。

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央行作为金融稳定的维护者和最后贷款人,已经通过注资、再 贷款、票据发行等手段承担了巨额的金融系统性不良资产。在 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在严格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下 使不良资产的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大量的不良资产却 被各类金融机构转移到央行,造成了央行不仅需要承担大量的 改革成本,同时使央行的政策受到不同环节、不同渠道的对冲, 无形中削弱了央行的政策独立性、主动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央 行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稳定职能之间的背离。

(二)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据此可以看 出,中央银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金 融业的行政职权;另一方面拥有资本,可以依法经营某种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要求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以独立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同时在其他条款中又规定:“中 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管要置于国 务院领导之下;人民银行对国务院作出的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 机构融资的决定有履行的义务;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 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 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最终决策权属于国务院。”

这 些问题导致了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不一致,甚至在 严重冲突的情况下,无法保持币值的稳定,无法制约政府对过 热经济决策的倾向。1995 年《人行法》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 和职责,并明确规定央行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并且不 允许对财政透支,不允许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允许向 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这条法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 上又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的现状 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的我国央行的特点是:既有独立的一 面,同时又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属于“相对独立”。

(一)独立性的表现 我国央行在法律和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随着改 革开放的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性在不断加强。1983 年 国务院授予了央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

1995 年在法律上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和职责,明确规定了 央行独立于财政和地方政府,并且不允许对财政透支,直接认 购和包销政府债券和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1998 年国务院对央行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省级分行,改按 经济区设置九大分行,以上措施从法律及组织上逐步加强了我 国央行的独立性。

2003 年4 月,十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成 立银监会的决议。银监会的职责是分担了原来由央行承担的金 融监管的职责,使央行不需再分心考虑银行的安全及自身监管 的责任,可以专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并根据整个宏观经济的 需要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决定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因此央 行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独立性不足的表现和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必要性 由于各种历史、现实的原因及条件的限制,我国央行的独 立性仍然没有达到独立行使货币职能所需的水平,央行在政府 面前的独立性仍旧较小。从其性质上看,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首先是国家行政机关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进行 金融行政管理和调控国民经济的工具;其次它又是一个特殊的 金融机构,统领全国金融业并履行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职能。

从与政府的关系上看,它既不像美国、德国的中央银行完全独 立于政府,也不像法国,韩国等完全受政府领导。其总行在国务 院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发挥职能,这种状况决定 了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独立而又不独立”的法律地位,从而导致 了我国的中央银行在职能、组织、人事、经济等方面欠缺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独立性不足。央行的法律地位低,在组织上隶属于国 务院,仅“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相对独立”。

所以在很多时期,央行 仍需服从国务院的指导,不能完全随经济形势而履行其应有的 职能。 2.人事独立性不足。

政府部门、金融机关在央行政策机构的 人事渗透过多,使其产生行政的依赖性和缺少广泛的代表性。 人事的渗透问题导致了中央银行在许多方面的决定带有了强烈 的主观色彩。

3.职能独立性不足。货币政策的决。

中央银行论文3000字,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论文,中央银行论文1500

2.人民币如何走向国际化5000字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人民币的发展之路,然后写出人民币在国际上被限制的事实,最后写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方法。

正文: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汇率的决定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人民币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汇率由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仅作为调控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

例如,在1979年,当中国人民银行将汇率定为1美元:1.55元人民币时,尽管政府严厉打击,黑市还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赚取外汇的出口商在中国银行指定的兑换柜台获得大量补贴。

而自1981年以来,汇率一路下滑,直到1994年触及1:8.61的底部,双轨制的结束为两年后宣布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铺平了道路。 当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黑市消失了,作为货币管制工具的外汇凭证(FEC)也被逐步取消。

汇率在接近1:8.30的水平上稳定了10年,直到2005年,它完全取消了与美元挂钩的联系,并将其价值与全球5种主要货币(英镑、日元、美元、欧元和港元)挂钩。这使人民币进入升值轨道,成功抵御了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仍保持着弹性。

自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外汇交易以来,中国央行管理外汇动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其目的是维护其货币稳定,同时谨慎扩大波动通道,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除了以主要货币进行双边和对现货交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外,还使用了许多金融工具,包括信贷贷款、债券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商业票据报价。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PBOC)采用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人民币指数,对目前上市并正在直接交易的13种货币的人民币进行加权,进一步拉开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距离。

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表现都不必紧跟在美国货币政策摇摇欲坠的美元之后。 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SDR),尽管在国际商界获得更广泛的效用还需要时间,这被认为是人民币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被视为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金融机构继欧元诞生后的又一次结构调整,在短期内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同时,这也给中国货币管理局注入了更强烈的责任感,以提高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避免了与邻国类似的货币贬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货币信誉的兑现,中国已经成功地与30多个伙伴国签订了一系列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

这是一项旨在为应对2008年以来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构筑一道屏障的共同努力。 总部设在上海和北京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新的多边金融机构,中国认为在这些机构中,中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NDB仍然仅限于金砖五国的框架下,但亚投行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到102个批准成员。自2016年投入运营以来,数十个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中。

它们不仅弥补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多边金融机构的不足,而且也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做出了创新性贡献,这完全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的相关措施,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和基金经理手中的中国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诱惑下,在全球金融界引起轰动。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可以说类似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11项措施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和参股的限制进行了彻底改革,规定了具体的条款和时间表。

2019年初,标普全球获得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本土分支机构的外国信用评级机构,随后不久,负责中国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证券评级的惠誉评级也相继获批。预计外国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中国更加接近全球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简而言之,中国人民币走的最为显著的道路就是:自由化和全球化。虽然时不时的谨慎可能会被批评为保护性的政策,尤其是考虑到境外资金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待已久,但这是一条负责任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全球资本。

中央银行,论文

3.寻一篇1000字左右关于央行降息的论文

透视央行降息 部分人都明白,我们正处干一个 降息的通道之内,但所有人都没 有想到,这次降息的幅度会如此之大。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1 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 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 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 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 现等利率。 另外,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 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 设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l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 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 百分点。同时,继续对议川地震灾区和 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密云不雨之后,竟憋出了如此一场 大雨。俗话说得好,旱透须浇足,这一 场各方苦盼的及时雨,能否缓解当前焦 旱的资本市场和蔫软的经济走势? 降息背后 当经济和通货趋向紧缩的判断成立 后,大幅降息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降 息、的力度之大,依然超出市场的乐观预 期。 看一看此次降息的具体情况(见下 页表l)。 央行称,大幅降息是为贯彻落实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 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 作用。联想到国家近期出台的各项措施, 可以明显地看到,一切的一切,都是为 了同一个目标:保增长,促内需。 过去的几个月里,国内外经济金融 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次贷危机已演变 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开始吞噬全球 实体经济的肌体。今年以来,我国经济 增长速度逐月下降,银行惜贷情绪日益 严重,国内企业利润大幅下滑,10月 份经济的下滑尤为明显。尽管国务院出 台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但经济增速依 然趋于回落。在CPI和PPI大幅下降, 物价形势由通胀压力退化成通缩担忧, 产能过剩和就业压力风险显著上升之 后,货币政策更大幅度地放松势在必行。 有些行业的发展在这场危机中颓势 尽显。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极大的 出口加工业出现显著滑坡,部分中小企 业倒闭,由于其就业比例较高,失业人 口增加;内需核心房地产业也处于泡沫 破裂状态,房地产投资的暴利不再,由 此对建筑、建材、钢铁、家电家居等 50多个关联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下,经济只 有在加速增长中才显示良性,而增速回 落则可能经济恶化。为了避免经济增速 回落过快,我国几乎用尽了宏观经济政 策手段,而此次降息,可以说是配合财 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措施。 中国在行动,世界也在行动。 随着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加剧, 大幅降息正成为各国央行步调一致的行 动。近期欧洲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瑞 士央行降息的幅度都比较大,分别达 到50个基点、75个基点和100个基点。 在G20会议中,各国领导人就已达成 共识,认为单一国家的降息对金融危机 的救助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各经济大国 应采取一致的降息行动,才能起到应有 的作用。 更值得引起重视的信号是,央行动 用了所有的基础性货币政策工具,即在 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还大幅下调了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货币政策 的三大基本工具一起出手,发出了增加 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最强音。这是我国政 府在全球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时对 经济形势的积极应对,体现出政府力保 经济发展的态度和决心。 利好与利空 .宏观经济:且走且看 降息的作用从货币市场看可以增大

全文与我索取

4.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的论文

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5.人民币如何走向国际化5000字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一个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不仅仅关系到我国金融创新能否像实体经济一样崛起,形成经济和金融双轮驱动,而且关系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我国地位提升能否得到主权货币强有力的支持,获得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21年在韩国召开的G2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中国持有IMF份额从第6位升至第3位,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跨境贸易结算、本币互换、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基金、建立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等方面都有所推进。人民币最优货币区开始在两岸四地、华人经济圈、东亚经合组织、上合组织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中逐渐形成和扩大。

1.跨境贸易结算。自28年12月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国内试点的省市已经扩大至2个,跨境贸易结算境外地域已扩展至所有国家。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4月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突破1万亿。[1]可以说,跨境贸易结算既是人民币国际化带有标志性的第一步,初步体现了国际货币的支付和结算功能。

与之同时,跨境贸易结算又是人民币国际化必经阶段,其顺利拓展将为今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本币互换。

自28年12月我国与韩国签订18亿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之后,29年2月,我国与马来西来签署了8亿人民币互换协议;29年3月,我国又与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签署了2亿和1亿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9年4月,我国与阿根廷签订了7亿人民币互换协议。21年6月和7月,我国分别与冰岛、新加坡签署了35亿和15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11年4月,我国又与新西兰签订了25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止到目前,我国已与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共8285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3.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基金。2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获准在香港发行第一只人民币债券,金额为5亿人民币;到21年8月,共有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汇丰银行及东亚银行等8个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了近4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截止到2011年4月底,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金额已达84亿元人民币。

[3]境外人民币基金也于21年8月开闸,海通证券在香港发行了首只人民币基金,金额为5亿人民币;之后,恒生银行、工银亚洲和建银国际都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基金。境外人民币债券和基金的发行,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投资和回流内地的渠道,进一步刺激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支付、结算和流通。

4.有条件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21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香港、澳门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核准的额度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3月,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两家港澳人民币结算行在内,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已接近2家。[4]这个举措为境外合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进一步提供了投资和保值增值渠道,增强了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5.一些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汇率指数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25年4月,欧洲央行在欧元指导汇率体系中增加了人民币等7种货币;25年11月,印度央行在调整汇率指数时将人民币纳入汇率指数的一篮子货币;在蒙古,目前人民币已经占据了货币支付、结算和储备6%的份额。

这体现出一些与中国贸易较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接受人民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一些周边国家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26年12月,菲律宾对外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央行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第一次被其它国家列为储备货币;21年9月,马来西亚央行也开始买入人民币计价债券作为其外汇储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民币充当国际支付手段的流通量,包括边境贸易、旅游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与国际周转及境外留存大约已近万亿。

可以说,人民币正在逐步被其它国家接受和认可,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越来越成熟。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3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之同时,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变革当中,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1.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必然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众所周知,包括“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近1年来迅速崛起,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从具体数据来看,199年,全球的新兴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9%,到26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8%。

29年,按照购买力来平价测算,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的份额已升至51。.。

6.求写银行金融方面的论文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

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此时,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

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

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

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创新、股权衍生工具的创新等等。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

在这其中,既有长期投资的资本,也有短期投机的资本。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

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金融全球化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中,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出于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比较落后,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矛盾。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当多的资金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并带动了技术的扩散和人力资源的交流。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

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之机。

同时,金融全球化还提高了国内外金融业间的竞争程度,迫使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

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但是,由于其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差。

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势必给其民族金融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

金融全球化虽然有利于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但是,出于逐利的动机,国际游资会利用发展中国家利率、汇率管制放开后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和套汇。

加之目前国际上尚未对投机资本提供必要的约束机制,若有风吹草动,国际游资就会从所在国大量撤走,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程度。

在过去20年中,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筹集到的大笔资金被过度投入股市和楼市进行炒作。同时,国际投机资本也乘虚而入。

在巨量资金的支撑下,证券、房地产市场逐渐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变为泡沫经济。第四,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获利。出于获利的需要,国际上许多金融资源被无序、过度开发,金融投机性凸显。

加之现代金融交易工具发展迅速,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巨额资金的交易与转移,其去向不确定性很大。这既给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与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削弱了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二、中国金融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全球化的特点和二元效应有助于我们形成它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般性理解框架。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我们还需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当前,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

关于中央银行5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