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给发点儿上海城市规划的论文~或者上海城市建设相关的 爱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而在对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展开。一、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聚集效应的推动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中心优势进一步体现。
集中发展理论可以认为起源于法国勒。柯布西埃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明天城市”规划思想。
他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柯布西埃的理论为现代城市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但是他的构想毕竟只是一个300万人口城市的规划,对于现代社会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如果继续采取单一中心积聚式的布局形态,不断向上“增高度”、向外“摊大饼”,势必要出现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当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所共有的严重弊病。 因此,要改善大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必须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的组团或城镇群所组成的城市。
不管采取何种结构形态,都需要扩大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因此,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更得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视。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埃比尼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
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位于大城市周边,人口不超过3万人(超过即需另建设一新的城市);2、周围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3、中央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 1903年,恩温在霍华德指导下建设了规模为7000户的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建议在伦敦的规划中围绕伦敦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以疏解人口和就业岗位,并竭力推进他的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但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卫星城功能的单一,它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性也暴露出来。
因此卫星城应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City)。
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同时也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 三、上海市的“一城九镇”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多层”是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 “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上海市政府2001年《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中说,“十五”期间,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
上海市政府经研究后决定,重点发展“一城九镇”。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重点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镇”的发展。
“一城九镇”规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完成和实施的。 “一城九镇”即以上海市为中心,发展松江新城、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和堡镇等九个中心镇,使之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能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
同时在整体规划上打破了“千镇一面”的传统模式。 “一城九镇”在建筑风格上拥有各自独特的“风貌特色”:松江新城建成英国风格的新城;安亭镇建成德国式小城;浦江镇以意大利式建筑为特色;高桥镇建成荷兰式现代化城镇;朱家角镇既凸现本。
2.谁给发点儿上海城市规划的论文~
也许有点联系: 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 论文上传:eva258 留言 论文作者:陈紫兰 摘要: 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
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Landscape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 关键词: 城市园林 上海的城市园林 -------------------------------------------------------------------------------- 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
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Landscape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共同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虽然广义上也属于大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就其作为局部的人工环境而言,毕竟与自然环境有所隔离,人们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势必要寻求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方式,如旅游、踏青;或者创设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这就是园林的建置。 可以说,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F·培根在《论花园》中是这样描述园林的:“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理论实践都已臻于完善。然而,时代在变换,社会在发展,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与情感。
当代,无论是社会、经济以至文化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园林不仅要延续文脉,更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否则,只能是陷入困境。 1、困境 1.1园林内涵的扩大 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决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
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是少数的皇族、达官贵人及一些商贾文人。 他们设置园林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显示财权或用于享乐,因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只为少数人服务。
而现代城市园林是为众多的普通公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在量上的改变必然引起园林在诸多方面质的变化。现代城市园林不仅包括公园,还包括其它所有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工程,如街道、广场、动植物园及其它各类专用绿地。
突出的特点是从城市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并注重使用功能。尤其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域市化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园林又被历史性地赋予新的功用,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单纯的为满足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需求,但由于以往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延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开敞性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等的重视还不够。
上海人多地少,绿化尤其匮乏。上海人均绿化面积与国外大城市相比,绿化的“贫困”程度严重,市中心的绿化则更差。
1993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0平方增加到 1.15平方,然而同时,市中心1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却减少了30多公顷。 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化标准为50— 60平方,我国的标准是7—11平方。
相比之下,上海的人均绿地占有量则相当可怜,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1.2园林属性的转换 古典园林的属性是私有制,仅仅有关所有权问题,其经营的好坏都是所有者个人的事情。
现代的城市园林则不同,是属于公共的,带有鲜明的“公益事业”的属性。然而许多园林出现了人不敷出,无法维持下去的局面,缺乏资金,缺少人力投入,导致管理不善,难以经营,不能达到应有的服务目的。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园林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具有为其它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性质,是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开发是以盈利为目的,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
“产业”性质的明确,使园林经营部门大胆改革,既补充了园林建设与维护资金的不足,又改善了职工的待遇,还给了社会与企业办园林的机会,使园林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然而,对经济效益不适当的追求与过分的追求都使得园林的“公益事业”属性受到损害。
许多公园开设了一些不适合于园林的经营项目。古典的精致小园充斥着大大小小粗制滥造的恐龙怪兽,风景优美、安静悠闲的绿地硬是搭起了破布蓬,表演吞火走刀的惊险场面,。
3.有关上海的经济发展的所有资料
闵行区:澳大利亚,注重环保与绿化,是房地产市场的新贵。多数建筑为新式的别墅,住房条件优越。
黄浦区:英国,老牌的国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吞并了北爱尔兰(南市区),实力更加强大,堪称上海的代表。然而,毕竟黄河东流去,其往日的风光早已不在,被美国赶超了。
静安区:法国,堪称浪漫的 经典,是上海幽雅生活的代名词。高大的法国梧桐,幽静的马路,精制的洋房,处处体现上海的怀旧品位。南京西路是上海最高级的三个办公区之一。
卢湾区:德国,并不是风格象德国,而是与德国的地位一样,卢湾对上海举足轻重。卢湾内敛,干净,与德国业很象。
虹口区:意大利,与意大利一样,虹口总是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热情奔放。然而,虹口显然太奔放了,不太注重城区的规划协调,所以,虹口显得有一点杂乱。还好,不是太乱。
长宁区:奥地利+匈牙利,富有艺术气质,安静清洁,虹桥路一带电台、画廊比比皆是。而且与奥地利匈牙利相似,长宁的人口结构中也以老年人为主。
闸北区:中东地区、西亚阿拉伯诸国,原因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明白。
杨浦区:土尔其,与土国相似,杨浦的版图是算得上是大的,工业集中,然而,显得混乱,人口也太多。
普陀区:前苏联、俄罗斯,是上海重要的重工业区,这一点与俄罗斯相似。但是,污染严重,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普遍不高。在上海在普遍发展的时候,普陀的发展速度及后劲严重不足,这和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困境也是一样的。而且,普陀的民居也也很有前苏联集体农庄、苏联建筑风格,值得保留。
徐汇区:美国,是上海目前最发达的房地产市场,商业也是十分繁荣。徐汇是继黄浦之后繁荣起来的,和美国继英国之后的情况相象。
浦东新区:中国,毫无疑问,浦东是最能代表当今中国发展的地方,称浦东为中国,当之无愧。高速的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景,充满活力与机遇。然而,浦东缺乏内涵,没有很多的文化,没有浪漫的气氛,有的只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楼而已。浦东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冲突,就象中国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冲突一样。
宝山区:日本,新兴的发达国家,同日本一样,以钢铁为支柱,交通方便、生活高质量。但是人口严重饱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开始向小岛拓展了。
嘉定区:北欧三国(丹麦、挪威、瑞典),一样是科教发达(800年教化嘉定),工业现代化,环境优美,适合居祝然而,和北欧诸国一样,嘉定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商业太不发达,不够放便。
郊区:
金山区:巴西,发展中国家中的教发达国家,事实上金山的确挺发达。同巴西一样,金山也以石油为命脉。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石油出口,一个是石油进口加工。
松江区:印度,同印度一样,因为是文明的发源地(松江自称上海之根),对外有仇视,尤其喜欢与中国相提并论,这也一样,松江总是与浦东比来比去。不过,松江近3年的发展的确很快。注:松江话与其它地区太不一样,就象印度的英语一样难懂。
青浦区:韩国,一样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的同时业重视文物的保护。
南汇区:南非,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以前与南非一样不为人知,但随着开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块“世外桃源”。(因宗族隔离制度,南非长期与其它国家没有外交关系。)
奉贤区:阿根廷,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物产,是农业大区。
崇明县:中部非洲国家,一样是欠发达地区,人口众多,但工商业不发达。然而,崇明同中非洲国家一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人民纯朴善良,语言有别于上海其它地区。而且,崇明中部非洲国家还有相似的是都拥有自然保护区。
至于住在哪里便宜,要看你在哪里上班了。崇明相对便宜,但目前交通不便,到市区还得坐轮渡过江。
4.求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论文提纲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
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
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
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
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
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使得会展管理混乱。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
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
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
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
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
5.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6.我想要篇区域经济发展的论文啊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强省,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各省前列。2005年GDP达18272·12亿元,占全国GDP的10·02%;人均GDP3038美元;财政总收入3200多亿元;进出口额2279亿美元(超过上海),其中出口1800多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二位(广东第一),近几年利用外资年均在120——15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利用外资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城市化率为50·5%,2006年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中江苏占了七席。江苏经济发展之快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带动外,还有六条成功的做法值得学习。
一是把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城市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步统一规划建设。江苏按照生产中心、生活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在区位和生产要素较好的区域规划建设城镇。大项目进入开发区集中,小项目就进入城镇的工业园区,以工业园区作为载体,通过产业的集中,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后建立生活中心、文化中心,逐步形成城镇规模。
二是围绕工业园区和各类开发区,组建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强势对外招商,重点突破新型工业化。江苏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招商引资是工业突破的唯一抓手。因此,全省上下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招商队伍,从省到乡镇都有招商局或招商办。针对规划要引进的产业,去什么地方招,由招商局收集信息,拟定招商计划,实行专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全民招商,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和项目的引进。
三是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江苏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大量外资进入,对江苏乡镇企业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江苏乡镇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技术相对落后,产品档次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外资企业相比存较大差距。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江苏主要通过企业主导产业创新和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的产业创新两种模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量引进外资同乡镇企业合资、合作、兼并或独资,对乡镇企业进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使江苏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
QQ361646509
7.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1000左右)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发展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国零售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快速膨胀式扩张等问题。
今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为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新型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等。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
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
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
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治理系统,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
8.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较大,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经济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二是上海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
2.上海经济下滑较大,但恢复速度呈逐季回升态势
上海经济一季度增长3.1%,二季度恢复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预计达到8.2%。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总体抗衰退能力较强,表现为三产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显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资明显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3.上海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产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显著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业经济持续低增长。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产业持续平稳高速发展,上海空间发展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的差异上。第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国有投资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运营效益依然相对偏低。二是工业投资增长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资增幅持续走低。四是随着宏观政策调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现加剧波动。五是在通胀预期增强下,居民消费增长可能出现减速。六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相对缓慢,出口恢复可能慢于预期。
5.明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展望和预测
情景一:基准情景。增长率将在9%左右。经济增长回升趋势将延续。情景二:乐观情景。增长率将在11%左右。经济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情景三:悲观情景。增长率将在7%左右。经济调整将延缓至2011年。在上述三种模拟情景中,出现第一种情景的可能性较大,即经济增幅合理上升,达到9%左右。明年经济形势相对乐观,发展前景良好。但也不应过度乐观,应努力抓住当前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新机遇,推动上海经济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6.确保明年上海经济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开发、利用世博会效应,带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世博会将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世博会促进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带动会展、旅游、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改善软环境,把世博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把世博会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机制化、长效化,把世博会触发的结构调整效应扩散化、持久化。
(2)通过改革不断推动
当前,应抓紧梳理阻碍经济转型的政策和体制瓶颈,将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力争在“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
首先,要着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集聚各类企业参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四,要营造城市创新软环境,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4)加快上海CBD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功能
首先,要构建多心的网络化CBD空间层级结构。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规划建设。第三,以核心CBD为依托,打造东、西两大商务圈,形成城市十字轴商业带。第四,设立CBD产业投资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导基金。第五,鼓励和引导陆家嘴CBD通过楼层置换,实现业态合理配比。
(5)加强郊区新城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经济的空间形态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辐射效应。其次,要以社会事业先行带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