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的诗歌风格

100 2023-03-25 09:41 小诗

1.介绍一下穆旦的作品风格和特色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新诗的散文化,却同时以必要的节奏和韵律。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

2.介绍一下穆旦的作品风格和特色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军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呼求上帝、冷峻而又热切的中国诗人,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但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

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2), 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

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3)。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穆旦已成为诗歌界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和展望未来都不能轻易绕过的重镇。穆旦生前只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

在他去世后,海内外都出版了他与几位诗友的合集,他的个人选集和全集也相继面世。穆旦另有一些佚诗、佚文和遗作,特别是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4),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不能公开发表。

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则向人们奉献了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译著二十多本,质量均属上乘,深受人们的敬慕与欢迎。这些精美的译诗,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穆旦的研究,从1946年开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主要集中于他的诗歌创作和生平经历,探讨他的艺术技巧、诗学传统、风格流派、思想特质、精神人格、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等,也有对其作品的细读阐释和赏析。本文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穆旦研究状况做系统梳理与综合评述,此项工作将以四个历史时期为线索展开:一是1946—1948年;二是1979—1988年;三是1989—1997年;四是1998年至今。

一根据现有资料,穆旦从高中时开始诗歌创造,他的诗才从那时就开始显露,而且非常敏捷。大学期间,穆旦就有比较成熟的诗作发表在香港、重庆两地的《大公报》上。

至四十年代中期,穆旦早年的代表作如《还原作用》、《赞美》、《诗八首》、《出发》等,都已经发表,其中的十一首被闻一多收入了《现代诗钞》(1943年9月)。1945年1月,西南联大文聚社出版了穆旦首部个人诗选集《探险队》。

随着诗作的发表和结集出版,穆旦如“宝石出土,便放出了耀眼的光辉,当时就受到了不少读者赞美”(5)。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全面评述穆旦诗歌的文章(6)。

在第一阶段中,其他代表性的评论有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和《诗的新方向》、周珏良的《读穆旦的诗》、李瑛的《读穆旦诗集》、默弓(陈敬容)的《真诚的声音》、唐湜的《诗的新生代》和《搏求者穆旦》。这些文章有的是穆旦专论,有的则将穆旦置于新潮诗人群中来论述;有的是理论的总结,有的则是直觉印象式的描述。

这些文章数量不多,但对穆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是准确深入的,至今仍被研究者作为经典而广泛引用。在《一个中国诗人》中,王佐良向英语文学界和中国新诗界推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一群年轻诗人。

王指出了这些诗人和英语文学中现代主义诗歌的联系。论文着意介绍的是他们之中的穆旦及其创作。

王佐良指出了穆旦抒情诗中的现实主义品质;并且和当时一般中国作家的“冷淡”和“空虚”不同,穆旦的焦灼是真实的,主要的调子是痛苦,其原因在于别的很多作家只是在抄袭西方二流作家的文字,而且“在拥抱了一个现实的方案和策略时,政治意识闷死了同情心”(7);穆旦则没有模仿,也从来不借别人的声音歌唱,不依附任何政治意识,而是以一种“受难的品质”,深入到根底,即“心的死亡”,来表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王佐良分析了穆旦诗歌的艺术手法,指出他采用了“辨证”手法,而且不仅用头脑思想,还用身体思想,这使得他的《诗八首》将肉体与形而上的玄思混合,成为“中国最好的情诗之一”(8)。

王佐良赞赏穆旦在表达方式上弃绝古典的词藻而运用现代白话,并有着许多人家想象不到的排列组合,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猝然,一种剃刀片似的锋利”(9),这种风格完全适合他的敏感。王佐良认为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在于他“。

3.穆旦诗歌特点

「现当代文学」穆旦的诗歌创作特征

一往文学考研

2019年07月23日 · 教育领域创作者

知识点概论

1. 穆旦作为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多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命以及玄学都进行过了深切的思考。

2. 穆旦的诗歌从主体、艺术特色以及意象方面都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

3. 穆旦的诗歌创作,体现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

结合作品分析

1. 穆旦诗歌创作的主体:

a、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合唱》中表达了对民族赞扬与忧虑

b、表现丰富与丰富的痛苦:《五月》《从空虚到充实》既表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同时也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敏感多思的矛盾心理。

c、残缺的自我:在《我》中,表现了一个封闭的自我,渴望由分离走向整体,表现了现代人寻求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普遍的精神困惑。

2. 从艺术特色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

a、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在《五月》中开篇以仿古歌谣进行创作,而后急转诗风,形成了两种诗风,两个精神世界,以及两个时代“猝然的相悖”。

b、感觉与知觉相结合,如在《城市的舞》《诗八首》中都将沉郁与激烈的内在情感以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特征表现出来。

c、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

3. 从诗歌选取的意象来看,选取多种意象表达深切的含义,其含义主要围绕现实、生命、神魔展开:

a、现实:选入了古墙、旷野等意象,如在《在旷野上》表现了诗人对于血与火的民族复兴的期盼,《古墙》中及回忆了昔日的荣光,同时也表现了现实的苦难,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写照。同时也选取了太阳、电灯、蜡烛等意象,《停电以后》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现实中经历磨难的现实对政治乌托邦和世界物化沉沦的深切的反思。

b、生命:通过一组诗的方式,将春夏秋冬的世界呈现出来,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与人生的哲理性反思。

c、神魔:想象的神性的表现,如在诗歌《神魔之手》中以神魔作为主要意象,具有诗剧形式和玄学的意味。

加深印象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也是穆旦的创作特征,(以大替小),因此,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可以视作穆旦创作的宏观特征。

九叶诗派的创作特征如下:

1、从写作角视角方面,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与人的内心状态,既继承了郭沫若昂扬的情绪,也继承了中国诗歌会中群众性、大众性诗歌传统,具有历史性,现实性与斗争性;着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社会现实;将思想直觉化表现出来,学习借鉴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诗歌内在情感化为外在理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实现感知觉的内在统一;新诗戏剧化,继承并发展了新月派所提倡的新诗戏剧化,实现形式上的创新。

2、从创作方式上,突破了格律诗、转而创作跨行诗,注重韵律与节奏,表现诗歌内在的美,并以通感的方式将感觉知觉化。

4.穆旦诗歌特点

「现当代文学」穆旦的诗歌创作特征一往文学考研2019年07月23日 · 教育领域创作者知识点概论1. 穆旦作为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多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命以及玄学都进行过了深切的思考。

2. 穆旦的诗歌从主体、艺术特色以及意象方面都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3. 穆旦的诗歌创作,体现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

结合作品分析1. 穆旦诗歌创作的主体:a、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合唱》中表达了对民族赞扬与忧虑b、表现丰富与丰富的痛苦:《五月》《从空虚到充实》既表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同时也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敏感多思的矛盾心理。c、残缺的自我:在《我》中,表现了一个封闭的自我,渴望由分离走向整体,表现了现代人寻求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普遍的精神困惑。

2. 从艺术特色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a、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在《五月》中开篇以仿古歌谣进行创作,而后急转诗风,形成了两种诗风,两个精神世界,以及两个时代“猝然的相悖”。b、感觉与知觉相结合,如在《城市的舞》《诗八首》中都将沉郁与激烈的内在情感以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特征表现出来。

c、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3. 从诗歌选取的意象来看,选取多种意象表达深切的含义,其含义主要围绕现实、生命、神魔展开:a、现实:选入了古墙、旷野等意象,如在《在旷野上》表现了诗人对于血与火的民族复兴的期盼,《古墙》中及回忆了昔日的荣光,同时也表现了现实的苦难,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写照。

同时也选取了太阳、电灯、蜡烛等意象,《停电以后》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现实中经历磨难的现实对政治乌托邦和世界物化沉沦的深切的反思。b、生命:通过一组诗的方式,将春夏秋冬的世界呈现出来,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与人生的哲理性反思。

c、神魔:想象的神性的表现,如在诗歌《神魔之手》中以神魔作为主要意象,具有诗剧形式和玄学的意味。加深印象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也是穆旦的创作特征,(以大替小),因此,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可以视作穆旦创作的宏观特征。

九叶诗派的创作特征如下:1、从写作角视角方面,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与人的内心状态,既继承了郭沫若昂扬的情绪,也继承了中国诗歌会中群众性、大众性诗歌传统,具有历史性,现实性与斗争性;着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社会现实;将思想直觉化表现出来,学习借鉴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诗歌内在情感化为外在理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实现感知觉的内在统一;新诗戏剧化,继承并发展了新月派所提倡的新诗戏剧化,实现形式上的创新。2、从创作方式上,突破了格律诗、转而创作跨行诗,注重韵律与节奏,表现诗歌内在的美,并以通感的方式将感觉知觉化。

5.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aiying2004 湖南社会科学201∥6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口郑艳君擅要: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

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辩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I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I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其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关键词:穆旦晦涩意象抒情中圈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缩号:1009—5675(2012)06--199一03穆旦是“现代诗最遥远的探险者,最杰出的实验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虻¨,他对现代诗艺的开拓和进取,使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卓然成为一家。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但是我们读来还是觉得晦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穆旦诗歌晦涩的原因。

第一,诗人本身思维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的晦涩。穆旦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

形式是内容的延伸”。

(美国诗人罗伯特・克利莱语)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辨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

6.田间和穆旦的诗歌特点 分别是什么

田间:注意诗的战斗性。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是他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是:诗句短促、节奏强劲、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诗跌宕有致。 新中国建立后,田间诗作题材广泛,大体可分为表现朝鲜战争和海防前线、国际友谊、少数民族生活、农村生活等四类。

田间是抗战前夕诗坛上崛起的新星,田间从延安到晋察冀,一直是街头诗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这时期写的街头诗,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他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新诗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闻一多谈论田间的诗作时,曾以本诗集内的街头诗《多一些》等为例,肯定作者是抗战“时代的鼓手”,并指出他诗歌中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欲”,“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注:《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见《闻一多全集》(三),1948年开明书店版)。

作为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诗人田间是有独特魅力的。任何具有起码民族自尊心的中国读者,只要认真投入地去读田间的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样以中华民族凛然的崇高气节和无辜者的鲜血凝铸成的诗章,心灵不可能不被深深地震撼。

他是一位战斗诗人,曾有“时代的鼓手”的美誉。

穆旦: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新诗的散文化,却同时以必要的节奏和韵律。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

7.穆旦诗八首艺术特色

成熟的年代 ——穆旦《诗八首》解读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 ——穆旦《诗八首》 诗可以解读吗?在我看来,诗的解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诗是最近乎元语言的东西,我们对诗的解读,不是去接近诗,而仅仅是解释诗歌被阅读后的种种观念。

我们的诗歌批评也只是这种阅读和解释经验的集合。显然,这都不是诗。

所以,只有当诗歌批评成为某种接近诗的向度,此时,诗之本原的呈现才有可能。诗不是结论,但依然是一种言。

此言非形而上学之言,而是一种语言的引诱。故我的这一篇诗歌批评,不在于提供某种结论,而旨在探索穆旦《诗八首》的种种意味。

愿此意味可以与您共同分享。 一 基本路向 首先,我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批评,文本解释和文学批评。

文本解释,或者说是文本批评,乃是根植于所要批评的文本,以作者的写作痕迹和批评者的阅读感受为线索,以文本的意味为内容,主要意图是要求阅读经验的沟通交流。而文学批评则是发轫于文学理论,强调文本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辅助以文本社会处境的考察,更多是理性的,历史的看。

之所以提出这些,是因为穆旦的《诗八首》非常独特,她既不是私属于个人感受的情爱之诗,或者独白、祈祷,也不是面向公众的呼告、战斗檄文,而是以认信上帝为基底,借情爱的表达为形式,言说属灵经验之诗。这样以来,我就不能忽视穆旦的属灵经验,而用形而上学之言来框定;也不能只分享其神学意味,而忽视这首诗生成的社会原因。

此决定了我这篇批评的基本路向,就是神学阐释和历史境遇考察的结合。 二 若干问题 让我们从诗本身开始。

第一个问题是:《诗八首》是爱情诗吗? 应该说,《诗八首》是一首爱情诗,因为诗的主题是描述爱的经验。但她并不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描述的不仅仅是恋人之爱。

而是通过对语言的体验,在诗中使人子对人子的爱分享了人子对上帝的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写到:“哪一颗心不是艰难地面临它。

恋人会轻松一些?啊,他们不过相互掩蔽他们的命运。”里尔克诗要说的不仅是人子要面对上帝时的艰难,更要说,如果恋人之爱只是逃避孤独,相互取悦,那么向上帝的道路就不会展现。

要区分恋人之爱与上帝之爱,关键要看这爱是不是有苦的,苦在何处。上帝之爱是有苦的,苦在人言相对于上帝言永远是不足的。

言说上帝是困难的,而言说恋人是容易的。只有意识到这种困难,并以对人子的爱追随上帝,此时才能使人子对人子的爱分享人子对上帝的爱。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此句表明人子之爱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我们的爱的所在。

为什么人言不能到那“未形成的黑暗”中呢?为什么“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呢?这恰恰是人言与上帝言关系的一个体现。如果语言不是为了使人爱上帝,那她存在又有何意义? 正是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诗八首》就不是一首恋人之诗,而是爱之诗,爱上帝之诗。

这样,《诗八首》就是以爱为主题而不仅仅是以男女之爱为主题的。此分享决定了本文批评的视角。

第二个问题是:《诗八首》是言上帝之诗还是言绝对者之诗? 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别上帝和绝对者。上帝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是爱我们的天父;而绝对者是哲学家的绝对者,是他们认为通过理性可以抵达的终极,或者说,绝对者就是虚无。

① 当“我思故我在”的怀疑论开始了近代哲学,②一个巨大的逐神运动就开始了。我们周围所围浸的上帝之爱,无穷的奥义也就消失了。

语言一步步失去她的启示性,而变成了一种传意的工具。我们所面临的后果是语言的荒芜。

在这里,我不能展开论述,而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背景。回到诗中。

穆旦写到:“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为什么这个恐惧是“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呢?如果这个恐惧不是诗人对上帝的敬畏又是什么呢?而那古老的格言说:敬畏上帝乃智慧之始。

反过来说,如果穆旦言的是绝对者,那么他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因为这个绝对者终究会完全在理性的掌握之中,人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自然是于恐惧无缘的。 当我们领会《诗八首》是言上帝之诗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领会诗人的深刻意味了。

第三个问题是:穆旦为什么要言上帝?他如何言上帝?他的上帝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回应这两个问题,必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来了解。这首诗写于1942年,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关于这个变化,各种说法已经太多了,我想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处境。更确切的说,是儒教在五四启蒙后的处境。

大家可以明白,一个巨大的断裂出现了。这个断裂,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他的根基。

这个根基,有精神的,从“天人合一”到理性科学;有文化的,从封建文化到半殖民地文化;有体制的,废科举使儒教与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姻亲关系被解除。这。

8.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诗派概观 战争并不能消灭诗歌,物质贫困、生活挤压也没有彻底阻碍诗人们探索诗歌发展道路的多种可能性。

战时在西南联大,一批新老诗人以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不仅证明了诗歌的存在,更努力拓展新诗生存空间,将已显颓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引向深入发展的轨道,联大回迁之后,他们成为战后平津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在上海也有一批青年诗人相继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转移到现代主义的诗歌写作。

1947年,南北诗人终于汇合形成一个流派,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

他们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学习西方语言文学,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熟悉西方现代诗的分化流变,其创作与理论在当时独树一帜,曾引起争议。艾青评价“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大体来说:在思想导向上,他们坚持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共振合拍,主张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但不满足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追求深入现实作综合表现。在诗艺探索上,他们倾向接受西方诗歌尤其是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成功的艺术经验,建构新的适应时代的抒情模式和语言意象系统,为诗坛带来生气和新变。

代表诗人 九叶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等。 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两年后从军担任翻译。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归国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反右”和“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迫害。

他在50至20世纪60年代以梁真的笔名翻译出版了不少俄语与英语作品。他是“这一代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

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三部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他的创作昭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向和更大发展。 穆旦以独立不倚的立场通过充分个人化的主题方式来表达民族意志与时代情绪,他用带血的手拥抱苦难的人民,悲怆地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九死一生的从军经历让他深情怀念埋骨异乡“化入树干而滋生”的抗日英灵(《森林之魅》)。

他质疑正义、多数,剖析爱情、友谊,揭示知识、文明的疾病,体现出唯物论者与怀疑论者的超凡智慧。但诗人写得最深邃动人的还是个人在破碎的世界中自我分裂的心灵创痛。

在泥淖中匍匐挣扎的生命意识,绝不轻信又无所着落的精神困顿,日常生活习俗对人的无形改造和磨损的悲剧体验,等等,这些主题构成对传统诗意的反叛和悖逆。诗人的异质性还体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他冷抒情的表达方式偏重不介入的客观观照,主体“淡出”,只要对比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后者冷处理的特点十分明显。

穆旦在感性抒情的传统中强化知性分析的因素,他常常运用戏剧形式,诗中充斥着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甚至争吵的声音,这倒与他感知破碎分裂的自我与世界的特殊方式相符合。穆旦的语言意象也有意排斥古典色彩与文言词汇,《五月》中古诗与新诗交错排列形成反讽性语境,白话的鲜活灵动反衬出文言的俗滥与僵死,穆旦要以富于现代感的语言意象来反映一代人独有的历史经验。

辛笛 辛笛是九叶诗人中的长者,其个人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已趋于成熟。诗人对瞬间变幻的声色光影的敏锐捕捉和精妙表现,颇得印象派艺术精神,而他化用传统语词意象、格调、境界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隽永韵味与现代人错综情思的交融,如《航》、《冬夜》、《秋天的下午》。

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现实感大大强化,风格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人痛切感受民族苦难,表示要像布谷鸟一样以生命叫出“人民的控诉”。《风景》写沪杭车中所见所感,“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是其中的名句,对国统区的病态景观予以巧妙而辛辣的嘲讽。

其他诗人 杜运燮引奥登为知己,诗风明朗机智,《滇缅公路》气势雄浑,作老师的朱自清先生曾在课堂上讲授分析。《追物价的人》将心理分析技巧引入讽刺诗的写作,丰富了政治讽刺诗的手法,提高了机智的品味。

陈敬容和郑敏是两位女诗人,陈敬容善于以外景触发内感,题材广泛,抒情柔韧不折,风格明澈蕴藉并常有丈夫气概。《力的前奏》引而不发而力逾千钧:“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在痛苦的挣扎里守侯/一个共同的黎明。”

郑敏受冯至影响,对里尔克深有会心,其抒情哲理诗咏物记人涵蕴丰富,《金黄的稻束》从习见的事物中发掘深邃的哲理,抽象与具体的融会不落痕迹。杭约赫和唐祈均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们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复活的土地》和《时间与旗》是此时政治抒情长诗的宝贵收获。

二诗同以上海为背景,极富典型性地叙写了它的历史与现实,刻画它的荒淫、苦难与复活、新生,对中国历史即将逆转的形势作了准确的艺术预告。袁可嘉与唐湜的成就更多体现在理论批评领域。

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探讨业已建立起初步的理论体系,。

穆旦的诗歌风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