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爱告状?,孩子学会告状了

100 2022-03-15 14:00 宣传员

1、为何孩子爱告状?

   

    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需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五种: 

1、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是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3、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4、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5、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孩子的“告状现象”会逐渐消失。

2、孩子学会告状了

   幼儿爱告状,有的父母和老师为此发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幼儿的告状和我们大人所讲意义上的告状是有区别的,更没有“告发”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评价的独立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什么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什么是好?和我一块玩,给我小人书看就是好。小皮球借给别人而没借给我,就是坏……。孩子就是这样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直接的利害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从本质上去掌握道德的含义。

另外,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

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因为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

孩子们头脑里的那些幼稚的道德观念,是在家庭、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师身体力行的熏陶中形成的,与他们平时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禁止”“许可”有密切关系。

“好”就是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许可和表扬的事情;“坏”的就是那些经常招来斥责、惩罚和不受宠爱的事情。

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在他们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老师是最可信赖的,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也是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的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取别人,不照自己。

所以,双方一旦因某种小事而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都是各执己见,谁也不让谁。可是孩子又想争个胜败,论个明白,只有请老师做一个最后的“裁决”,才能心悦诚服。

在处理孩子的“告状”时;父母和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分清孩子告状的目的。

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这时父母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父母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

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父母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父母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有时,“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这些告状都是希望老师注意自己,“我坐得很好,我没说话”。想被老师表扬。这时,父母和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其次,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再次,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养成孩子很“独”。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点事就找老师,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3、你的孩子喜欢告状吗?

   小孩子告状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他们只是希望有人知道自己受侮辱 受委屈了,希望有人理解他 注意他,需要有人帮助他主持公道而已.老师只要把握要领就可以四斤八千金,让孩子言归和好和好.要不然,碰到真爱告状的情形,假如你也跟他一板一眼 一来一往,他真会跟你没完没了了.你光处理这些小事就得花费许多时间,甭说做其他事. 

    孩子告状,先听听他说完,视事情的轻重给予适当回应就好.如果事情不严重,则可以选择让孩子自行处理,有时候孩子的点子比大人都好.如果事情复杂就请他详细叙述情形,再找当事人对质,由一方先说,另一方不准插嘴,等一芳说完再请另一方做反驳或补充,平心静气,不动肝火.更重要的是请双方坐下来讲,借此机会指导孩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 孩子有话要让他说,让他有表达的地方,有倾吐的对象. 

    要不然长大以后,他会认为:其实你们不懂我的心.以致于离大人的世界越来越远。

4、为什么孩子“爱”告状

   “妈妈,刚才在外面玩的时候小虎推了我!”“妈妈,今天上图画课妞妞抢我的水彩笔!”……像这样的告状,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并不陌生?他们时常冲你跑过来,或者流着泪水,或者极其认真,向你叙述他的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坏事”。 

    也有的爸爸妈妈曾为此苦恼,他们觉得孩子就像“检举员”、“侦察兵”,虽然道德勇气值得嘉勉,但长久下去,孩子很可能就不受小朋友欢迎了。可如果让孩子别去告状,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

    其实,不管爸爸妈妈们打算怎么看待和“受理”孩子的告状,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小心灵中,自有他们的想法和原因。

    我受委屈了……

    一大家人聚在一块时,孩子们吵吵闹闹,玩得很开心。可过一会儿,最小的冬冬挂着泪水跑过来:“妈妈,我要玩小汽车,鹏鹏哥哥不让我玩,他还狠狠推我……”

    这一类“告状”几乎占了所有“告状”的大部分比重,很多孩子在受到委屈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向大人求助。比如冬冬,他和哥哥之间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不够友好的行为。但因为他处事的能力与社会化的程度不够高,无法自己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只好向父母求助,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父母对策: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这能让他感觉安慰。之后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他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总之,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对付这些难题。长久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他们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足够解决很多问题。

    他不守规矩……

    有位妈妈说,在幼儿园的“家园开放日”中,她发现4岁的儿子挺会“告状”,经常向老师“检举”小伙伴的错误:“灵灵把图画书撕破了”、“小小洗手的时候玩水,袖子打湿了”、“虎儿没有把玩具收拾好”……妈妈不禁觉得孩子有点像“小侦察员”,整天忙着找别人的错误,然后检举揭发。

    在3~6岁的孩子身上,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规则意识。他们常常把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当成不可违背的规则(比如“洗手的时候是不能玩水的,否则会把衣服打湿”),而且对这些规矩特别敏感,一旦有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父母对策: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就是错的。孩子很多很多,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科学研究也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就会认识到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人或彼此同意的情况下也能做一些更改。

    请多关注我……

    “妈妈,那个小朋友把垃圾丢到窗户外面了,我就不会!”有的孩子除了向妈妈告状之外,还会有意无意把别的孩子拿来和自己比一比。这是为什么?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能够对别人的行为加以“好坏”、“对错”的评判,同时也希望自己得到关注和肯定。如果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受到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而乖孩子因为乖,结果反而“默默无闻”。所以有的孩子只好通过“告状”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哎,这次你该看看我啦,我也很棒!

    父母对策:如果孩子这方面做得不错,不要吝惜你的夸奖与赞美,“你的确做得很棒,以后也要这样做。”这使孩子感觉到你看见了他的努力,同时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有的爸爸妈妈还说,如果孩子告发的是父母也熟悉的伙伴,他们会引导孩子去发现伙伴身上的一些优点,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一个人有缺点,但他也会有好的地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