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学设计(3篇)

0 2023-12-31 00:3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一份小结吧。那么一般小结是怎么写的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相关内容,宣传员精心整理了3篇机械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篇一

机械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基本类型:

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后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2、课程教学目的:

机械设计是工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它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为理论依托,综合应用学生在进校两年多时间来所学过的上述课程的知识,解决具体的机械联接设计、机(宣传员★www.xuanchuanyuan.com)械传动设计和其他一些常用机械的设计问题。本课程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掌握有关机械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进行独立机械设计打下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对机械系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本课程在教学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在实践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基本技能训练。

4、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工科机械类本科学生。本课程理论总学时为75学时,其中讲课69学时,实验6学时。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3周的课程设计。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濮良贵。《 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版),2006年12月 参考资料:

(1)邱宣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2)刘惟信。《机械最优化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7、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课内讨论与辅导相结合。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主、板书教具为辅。

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室。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几点说明:

1、对教学内容掌握层次的描述:

本大纲教学要求中,对具体内容所规定的深浅程度采用以下各个层次:

(1)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一般知道,“理解”指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

(2)基本技能和设计计算,有“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了解”指一般知道,“掌握”指能够进行实际运用。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讲课中坚持“三简化三强调”:即简化公式推导,强调公式的应用;简化机理的分析,强调参数的选择;简化参数的计算,强调结构的设计;(2)总论中三四章的内容,可以分散到各相关的章节中讲授;

(3)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体化”:将减速器、联轴器和离合器、弹簧、机架零件等章节放在课程设计和实验中传授。二)各章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 总论(10学时)第一章 绪论(2学时)讲述章节:

1、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

3、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基本要求:理解零件的作用、分类,与机器的相互关系;理解本课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

重 点: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第二章 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概要(2学时)讲述章节:

1、机器的组成2、机器设计的一般程序

3、对机器的主要要求

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5、设计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6、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7、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8、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9、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10、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11、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基本要求:理解机器设计与机械零件设计的总体概念,即理解从机器设计的总体要求,到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到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到设计方法整个过程。重 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材料选用原则、设计标准化。难 点: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现代设计方法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4学时、本章部分也可融合在第十章、第十五章轴中讲解)

讲述章节:

1、材料的疲劳特性

2、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疲劳损伤累积概说(Miner法则)、双向变应力时强度校核方法、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

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基本要求:了解载荷与应力的分类、了解疲劳极限应力图的意义及用途、了解机械零件受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方法、了解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计算方法。重 点:疲劳强度计算方法、接触强度计算方法 难 点: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学时、本章也可融合在第十二章滑动轴承中讲解)

讲述章节:

1、摩擦

2、磨损

3、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摩擦、磨损的分类与机理、了解润滑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润滑方法

重 点:摩擦、磨损的分类与机理、润滑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难 点:粘性定律、粘度单位 第二篇 联接(12学时)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8学时)讲述章节:

1、螺纹

2、螺纹联接的类型和标准联接件

3、螺纹联接的预紧

4、螺纹联接的防松

5、螺纹联接的设计

6、螺栓组联接的强度计算

7、螺纹联接的材料及许用应力

8、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基本要求:掌握螺纹的基本知识(基本参数、种类、特性、应用);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螺纹联接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掌握螺栓组联接的综合计算(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包括受横向载荷、受转矩载荷、受轴向载荷、受傾覆力矩载荷几种情况)

重 点:螺纹的基本知识、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联接的综合计算 难 点:受傾覆力矩载荷作用的螺栓组联接计算 第六章 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4学时)讲述章节:

1、键联接

1、花键联接

2、销联接

基本要求:理解键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特点、理解键的类型及尺寸的选择方法、掌握平键联接强度校核计算;了解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了解花键联接强度计算;了解销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重 点:平键联接选择方法及强度校核计算 第三篇 机械传动(28学时)第八章 带传动(6学时)讲述章节:

1、概述

2、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3、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4、V带轮结构

5、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基本要求: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场合;了解普通V带的结构及其标准;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理解柔韧体摩擦的欧拉公式、带的应力及其变化规律、弹性滑动及打滑; 理解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理解V带带轮的结构形式;理解V带传动的张紧方装置。重 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弹性滑动及打滑;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

难 点:弹性滑动与打滑的现象及区别;有效拉力及最大有效拉力的区别;单根V带能传递的功率及影响因素。第九章 链传动(6学时)讲述章节:

1、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

3、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5、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6、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7、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基本要求: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滚子链的标准、规格及链轮的结构特点;理解滚子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掌握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了解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重 点: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难 点: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第十章 齿轮传动(10学时)讲述章节:

1、概述

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3、齿轮的材料及选择原则

4、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

5、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

7、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标准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简介

9、齿轮的结构设计

10、齿轮传动的润滑

基本要求: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了解齿轮的材料、热处理并理解

材料选择原则;理解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及载荷系数的选择;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了解标准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重 点: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计算载荷、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强度计算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应力与许用应力)和重要系数(YFa、YSa、ZE、ZH等)。难 点: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机理分析;载荷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系数的物理意义;斜齿圆柱齿轮的轴向力方向判定、计算载荷、许用接触应力。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6学时)讲述章节:

1、蜗杆传动的类型

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4、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5、圆柱蜗杆及蜗轮的结构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理解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了解蜗杆传动变位的特点;理解几何尺寸计算;理解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掌握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了解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方式及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及方法。

重 点: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受力分析;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强度计算;润滑方式及热平衡计算。

难 点:蜗杆传动的变位;受力分析;热平衡计算。第四篇 轴系零部件(18学时)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5学时)

讲述章节:

1、概述

2、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

3、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

4、轴瓦结构

5、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

6、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7、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特点;了解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对轴瓦材料的要求、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了解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及润滑装置;掌握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液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油楔承载机理;了解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要点。

重 点:对轴瓦材料的要求及常用轴瓦材料;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液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及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必要条件。难 点:液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及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必要条件。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6学时)讲述章节:

1、概述

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代号

3、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

5、滚动轴承尺寸选择

6、轴承装置的设计

基本要求:理解各类滚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理解滚动轴承的代号;掌握滚动轴承尺寸选择;理解轴承装置的设计。

重 点: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寿命计算公式;轴承装置的设计。

难 点:角接触球轴承及圆锥滚子轴承轴向载荷计算。第十四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讲述章节:

1、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

2、联轴器的选择

3、离合器

基本要求:理解常用联轴器及离合器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选择;掌握常用联轴器及离合器的计算方法。

重 点:联轴器及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选用、计算 第十五章 轴(6学时)讲述章节:

1、概述

2、轴的结构设计

3、轴的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轴的用途及分类、轴设计的主要内容、材料;轴的结构设计方法及提高轴承载能力的措施;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按扭转强度、弯扭合成强度、疲劳强度精确校核)方法;了解轴的刚度校核计算。重 点: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难 点:轴的结构设计;按弯扭合成进行的轴强度计算 三)时间安排

第一章 绪论(2学时)第二章 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概要 2学时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4学时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2学时 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8学时 第六章 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 4学时 第八章 带传动 6学时 第九章 链传动 6学时 第十章 齿轮传动 10学时 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 6学时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 5 学时 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 6学时 第十四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2学时 第十五章 轴 6学时 四)考核

1、考核方式:学生最终总成绩由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组成;

2、构成比例: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成绩30%;

3、出题原则: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题应注重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须死记硬背的题目。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实验内容及要求 共开设3个实验:

实验1:带传动实验(2学时)实验2:滑动轴承实验(2学时)

实验3:减速器装拆实验(2学时)二)课程作业及要求

每章必须安排适当的课外作业。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习题及设计大作业。

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习题和设计大作业。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三)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修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来完成机械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的实践过程。

课程设计时间为3周,通常是在本课程学习考试结束后集中进行。也可将设计任务提前发给学生,在完成相关章节的课程学习后进行分散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指定,但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课程设计题目,经指导教师审查批准后,在指导教师的自导下独立完成。

课程设计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逐一进行答辩,并单独记录成绩。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质量和答辩情况综合判定成绩,满分为100分。

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包括: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7000~9000字,约35页),装配结构图一张(1号图纸),零件工作图2张(2号图纸)。

大纲制定人:

月 系、室、中心主任审核、签字: 年 月

机械设计教学进度 篇二

《机械设计》课程建设资料

课堂教学授课要点

襄樊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授课要点

第1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注意讲解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及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机械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2、强调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二、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

1、注意强调现代设计人员与过去设计人员的不同,现在设计人员不光是进行技术上的设计,而是要参与到产品的调研、开发、设计及产品的服务等全过程中去。

2、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零件设计

1、一般设计步骤。

2、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3、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由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引出设计准则。根据零件的受力和具体的工作情况,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失效形式,针对其主要的失效形式,选定相应的设计准则。

4、零件的设计方法:

注意对经验设计方法的重视,因为它是很有效的设计方法。

第2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零件材料及选用

重点讲解材料的选用原则和基本方法,常用材料的性能已在《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介绍。

二、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强调标准化在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设计标准分为二类,一类是在设计中可以灵活处理的,如:直径标准、长段标准等。另一类是严格遵守的,如:螺纹尺寸标准、齿轮模数标准等。

三、设计思想和创造性方法简介(属教材以外内容)。

四、材料的疲劳特性

1、注意NO和ND的区别,在定义上是不同的,NO是人为规定的值,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其值常有差异。而ND是随着材料所固有的性质的不同,通过试验束测定的一个值。

2、注意理解和掌握极限应力线图中各点和各线段所代表的意义,及极限应力线图形成的原理。

3、掌握材料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方法。强调材料的工作应力处于线图的不同位置或区域时,所代表的破坏形式。

第3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注意强调材料的疲劳极限与零件的疲劳极限的区别,由此引入综合影响系数Kσ的概念。

Kσ主要包括:Rσ、εσ、βσ、βQ,注意掌握它们的选取方法。

由于Kσ的影响,对材料极限应力线图应进行修正,即可设到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方法是把A′G′线沿纵坐标平行下移。

2、单向稳定变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方法和步骤:

①求零件危险截面上的σmax和σmin,由于设到σm和σa,标出工作应力点M。

②根据应力变化规律(3种典型规律),在零件极限应力线图上找出相应的极限应力,最后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注意:零件的应力类型与零件所受载荷的类型不是一回事。

提问:

①零件的安全系数=

②在进行疲劳强度计算时,其极限应力应为材料的。A、屈服点 B、疲劳极限 C、强度极限 D、强性极限

③判断机械零件强度的两种方法是 及,其相应的强度条件式分别为 及。

④在静载荷作用下的机械零件,不仅可以产生应力,也可产生 应力。

第4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对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和零件疲劳强度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在零件设计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三、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注意对接触应力的理解,接触应力的循环特性。理解和掌握接触应力计算公式(赫兹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四、第三章小结 本章的重点为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及相应的基本概念。

第5次授课重点

一、摩擦的类型、机理和物理特征

注意掌握各类型摩擦的概念,机理和物理特征。

二、磨损的概念,及典型过程

首先应对机件磨损的普遍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明确设计者的职责在于采取措施,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期的到来。

三、磨损的类型、机理及特点

对五种磨损形式的机理,应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其中,粘附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是学习掌握的重点,在以后分析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时均会碰到,因而要善于把三种磨损形式的机理和有关基本概念,与以后有关章节中所讲到的零件磨损情况具体联系起来,以便进一步溶化概念。

四、润滑剂的类型、特点及主要指标

1、注重对润滑作用的讲解,润滑剂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2、润滑剂中,重点是润滑油,润滑脂只作一般性了解,润滑油的诸质量指标中,重点讲解粘度指标,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和常用单位的换算,及对润滑作用的影响。

五、注意讲解润滑油或润滑脂的供应方法在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生产实际讲解不同润滑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六、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6次课授课要点

一、螺纹的基本知识

1、主要介绍螺纹的类型及特点,应用场合,注意对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工作性质、场合的要求不同,其牙型不同的理解。

2、注意对螺纹主要参数的理解和掌握,及对螺纹的工作性能的影响。

二、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重点介绍四种基本的螺纹联接形式,它们的特点及适用场合。常用标准件的类型、特点。

三、螺纹联接的预紧

1、注意预紧的目的、作用和预紧时应注意的问题。

2、预紧力的控制是通过拧紧力矩来达到的,拧紧力矩是如何计算的。常用的控制预紧力的方法。

四、螺纹联接的防松。

1、为什么要防松,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防止螺栓联接受载时发生螺母的螺栓相对转动。

2、重点介绍常用的几种防松方法,及它们的特点。注意启发学生,只要能达到防止螺母和螺栓相对转动的目的的措施,都可以列为防松方法,只要有可靠的优点,完全可以自行创新设计。

第7次课授课要点

一、螺栓联接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强度计算步骤

1、注意螺栓的失效形式取决于螺栓的受力情况,要能正确地对螺栓进行受力分析。

二、受拉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1、讲解几种常见的受拉螺栓的受力分析,据此分别推演出相应的强度计算方式。

2、注意计算公式中的力F是螺栓承受的总载荷,而不同的受力情况下,总载荷是不一样的。

a、松螺栓联接:总载荷就是工作载荷F。

b、只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联接:总载荷就是预紧力F。

c、受预紧力和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总载荷是工作载荷和残余预紧力的和。

3、计算应注意:紧螺栓联接时为总载荷为何要乘上1.3?,它主要是考虑拧紧力矩的影响。

4、注意:受预紧力和工作载荷作用的紧螺栓联接的总载荷为什么是工作载荷与残余预紧力的和,而不是工作载荷与预紧力的和?要把原因讲解清楚。

三、受横向载荷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1、普通螺栓联接受横向工作载荷,是靠按合面间产生的摩擦力束承受工作载荷,需要把螺栓拧紧产生预紧力。

2、铰制孔用螺栓联接受横向工作载荷,是靠螺栓杆受挤压和剪切束承受工作载荷,这时不需拧紧。

以上这两种情况下,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第8次课授课要点

—、螺栓组联接的设计

掌握螺栓组联系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选定螺栓的数目及布置形式,然后确定螺栓联接结构尺寸。在确定螺栓尺寸时,应根据联接的工作载荷,分析各螺栓的受力状况,找出受力最大的螺栓,然后对其按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方法对其进行强度计算。

1、结构设计

注意应综合考虑的五个问题。

2、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注意对简化计算的3段设计的理解,简化假设是有一定条件的。

3、各种受载情况下螺栓组联接的强度计算 关键是根据螺栓的受力情况,找出受力最大螺栓和其所受到的最大载荷,然后按单个螺栓的计算方法进行强度计算。

二、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

1、注意掌握联接件材料的性能等级的标注方法和其代表的意义。

2、许应力的确定方法,在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螺栓联接的形式和受载类型。

三、提高联接强度的措施

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这此方法的理论论据。

四、提出向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9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熟悉和巩固强度计算的方法。

二、螺旋传动

1、螺旋传动的类型、结构、材料。

2、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

注意:螺旋传动与螺纹联接的差别。虽然它们都由带螺纹的零件组成,但两项工作情况完全不同,从而在设计要求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对螺旋传动来讲,由于需要传递运动,主要要求保证螺旋副有较高的传动效率和磨损寿命。从这一基点出发,去理解它的结构设计、材料和设计计算方法的特点及螺纹联接的差别。

三、本章小结

第10次课授课要点

一、健连接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注意对各类型键联接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的讲解,能正确合理地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键的类型。

二、键的选择及强度计算

1、注意掌握的尺寸选择方法,(查阅设计手册的方法)。

2、根据轴与毂是否有相对轴向移动,平键联接分为静联接和动联接。由于静联接和动联的失效形式不同,固而计算准则也不相同。强度计算公式中的主要区别在于施用值的不同,当静联接搬运联接的材料相同时,[σ]P≈(2~3)[P]在选取许用值时应注意,[σ]P和[P]应为联接中最弱材料的许用值。

三、简介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强度计算

四、其它联接简介

五、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11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传动简介

二、带传动的类型、特点

1、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重点是从本质上了解带传动是一种摩擦传动。同时明确靠摩擦传递动力时,摩擦面间一定要有足够的正压力,而带与带轮间的正压力是靠把带张紧而产生的。

2、对各种带传动的特点,应着重了解平带传动与V带传动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对V带的结构,应着重了解各V带的结构特点,并加以比较。对普通V带的结构及其标准,应注意将帘布芯结构与绳芯结构加以比较。

3、在分析V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时,应联系槽面摩擦理论。

三、带传动的基本理论

1、受力分析

注意理解F0、F1、F2、Fe、Ff、Fc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Fec;它限定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正常时Fe〈Fec,当Fe〉Fec时,产生打滑,带传动失效。Fec的大小取决于Fo、2.5的大小。

2、应力分析

弯曲应力σb与带的厚度h和带轮节圆直径dp有关,这就是在设计时要限制h/dp,特点是要限制小带轮节圆直径dp1的原因。注意:传动带中的应力是随其工作位置不同而异,而循环变应力。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根据带工作时应力大小和变化情况,以保证带传动时不打滑的条件,来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确定带传动的设计准则。

3、运动分析

重点讲解弹性滑动的机理,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将使实际平均传动比大平理论传动比,但在一般的传动中,因滑动率不大(ε=1%~2%),故可不予考虑。

注意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弹性滑动是带传动所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而打滑是由于要求带传动所传递的圆周力超过了带与带轮间的最大有效拉力,使带与带轮间产生明显的相对滑动,它是可以避免的,且必须避免的。

第12次课授课要点

一、V带传动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设计的原始数据及设计内容

三、设计步骤及方法

1、重点讲解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应明确为什么要使小带轮基准直径dd1≥ddmin,带的速度5m/s〈V〈25 m/s,主动轮包解α1≥120°(至少90°),带的根数z≤10。另外还应搞清楚包角系数Ka,长度系数KL,计及传动比影响时单根带所能传递的功率增量△Po的意义。

2、注意:设计时一些数据是由机械设计手册中查取的,要掌握查取的方法及依据。

四、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熟悉和掌握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13次课授课要点

一、V带轮的设计

注意V带轮应满足的要求,郑重掌握根据带轮直径来选择其结构形式,根据带的型号来确定轮槽的尺寸。

二、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带传动张紧的目的,是保证带传动具有一定的预紧力。

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张紧装置及工作原理,张紧轮的安装位置。

三、本章小结

四、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第14次课授课要点

一、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1、注意:链传动属于啮合传动,能获得准确的平均传动比,又能实现较大中心矩的传动。由于刚性链节在链轮上是多边形分布,引起瞬时传动比周期性变化和啮合的冲击,固而其传动平稳性差,不宜用于分度机构。

2、链传动可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3、链传动不宜用于载荷变化很大和急速反向的转动中,这是由于链传动的紧边工作时形如弦索,它们的自振频率较易与外界干扰力合拍而引起振动。此外,链传动的松边及紧边呈悬垂线状态,在起动、制动及反转时,能引起传动系统的惯性冲击,工作时有噪音,在急速反射传动中更为严重。

二、滚动链的结构、特点

1、着重讲解滚子链的结构、组成和装配关系,进而了解滚子链的磨损情况。由于精度的影响,各排链随的不易均匀,帮排数不宜过多。

2、注意:链节数一般情况不易用奇数的原因。滚子链在全国已经标准化。

三、滚子链链轮的结构、材料

着重讲解链轮齿形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尺寸计算。

四、链传动的运动特点

1、重点讲解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深刻理解链传动的上是多边形分布,在链条每转过一个链节时,链 条前进的瞬时速度周期性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到小。链条,沿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分速度也在作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运动的不均匀性,瞬时传动比也不断变化。

2、注意:链传动运动不均匀及刚性链节啮入链轮齿间时引起的冲击,必然引起动载荷。

3、动载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节距P、转速口吃 点数Z。节距P越大,链轮的转速越高;相同链轮直径时齿数越少,则动载荷就越大。

第15次课授课要点

一、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二、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1、主要失效形式:注意理解几种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掌握其发生的部位和对链传动的影响。

2、额定功率P0:着重介绍链传动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链板的疲劳强度,滚子和套筒的冲击疲劳强度。注意对额定功率曲线的理解,每条线所代表的意义,该曲线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所出的,如果所设计的链传动与实验条件不符时,由功率曲线进设的P0值,应乘以一系列正系数,如KA、KZ、KL、KP,明确这些系数的意义和对额定功率P0的影响。

3、链传动设计的方法、步骤、内容:注意了解链传动主要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学会合理地选择参数,并掌握链传动的设计方法。

三、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1、重点介绍链传动的正确布置方法,明确其原因。

2、注意:张紧的目的,和张紧的方法。

3、着重介绍滚子链常用的润滑方法。

四、讲解例题

五、本章小结,提出向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16次课授课要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及应用

二、失效形式,设计准则

注意讲解几种常见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及提高抗失效能力的措施。如何正确地制定设计准则。

三、齿轮的材料及选择原则

1、注意复习《工程材料》的有关知识。

2、选材时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齿面要硬,齿芯要韧”的基本原则;二是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除了特殊需要外,一般应考虑生产单位所能提供的材料及毛坯,并力求符合技术经济原则。

第17次课授课要点

一、计算载荷

1、重点讲解载荷系数K,引入K的目的:综合考虑了齿轮由于工作特性、制造及安装误差,齿轮及其支承变形等因素,引起的外部及内部附加动载荷,偏载及载荷分配不均等因素,对齿轮受力及应力的影响。利用计算载荷对齿轮进行强度计算,可以使所设计的齿轮更安全,更符合实际工况需求。

2、着重介绍4种系数的基本含义,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及改进的措施。

3、掌握查用各个系数的方法,查用图表时应注意有关说明及表注。

第18次课授课要点

一、齿轮的受力分析

注意掌握各力的计算公式,及各力的方向。

二、点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

2、一般情况下,2,当Z1〈Z2时,YF1·YS1〉YF2·YS2即σF1〉σF2,但往往,[σF1] 〉[σF2],设计时,取 代入公式,齿形系数yF:引入的目的是考虑轮齿几保开关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影响齿廓开关的几何参数(Z、X、α、左等),但与模数m无关,因为随着Z、X、α的增加,均可使齿根厚度增加,17进而yF和σF减小。而模数m变化时,齿郭随之放大或缩小,但开关不变,帮yF不变。

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1、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

2、当载荷、材料、齿数比和点宽一定时,接触强度主要与d1或a有关,d1或a越大,σH越小,接触强度越高。当d1或a一定时,接触强度与m和Z1的组合无关。

四、设计参数,许用应力,精度的选择

注意掌握选择的方法和各参数选择的原则。

第19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二、斜齿轮的强度计算

注意讲解斜齿轮与直齿轮的不同点,在进行强度计算时列入相应的修正系数,其计算的方法与直齿轮一样。

第20次课授课要点

一、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注意:锥齿轮的特点,锥齿轮的强度计算是以点宽中点处的当量直齿轮作为计算基础,计算方法与直齿轮相似,根据其特点引入相应的修正系数。

二、齿轮的结构设计,润滑方法的选择

三、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讲解几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21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注意:各类型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场应了解、掌握。

二、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几何尺寸计算

掌握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理解直径系数的概念,注意对主要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蜗杆传动弯位的特点及方法。

注意:蜗杆传动变位的目的。凑中心距或凑传动比,使之符合标准值。

第22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

1、受力分析:能正确地计算各力的大小,并判断其方向。

2、根据蜗杆传动的特点和所用材料,失效多发生在蜗轮上,因此,一般只对蜗轮进行强度计算,蜗杆只进行刚度计算。

二、蜗轮的强度计算

1、接触强度计算:考虑到接触线长度和曲线半径的影响,引入接触系数EP。设计的参数是中心距a,计算出数值后,要从匹配关系表中选择合适的a值。

2、弯曲强度计算:考虑到蜗轮的齿是斜齿,引入螺旋角影响系数yβ,因为在蜗杆传动的中间平面上,相当于齿轮条啮合,所以可用直齿轮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第23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的传动效率

注意:蜗杆传动效率的主要部分(三部分),效率计算的近似公式。学会从手册中查取效率的方法。

二、蜗杆传动的润滑

了解润滑油选择的方法,着重介绍润滑的方法。

三、蜗杆传动的执平衡计算

注意讲解热平衡计算的原因、方法,提高散热能力的措施。

四、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

了解结构各结构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五、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六、本章小结

第24次课授课要点

一、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注意掌握轴承的分类,滑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滑动轴承设计的主要任务。

二、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

着重讲解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组成部分及特点。

三、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常用材料

1、各种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

2、着重介绍对轴承材料的要求,几种常用材料的特点。

四、轴互结构

1、注意讲解轴互结构的要求,典型结构及其特点。

2、根据工作要求,轴互的定位方法,油孔、油槽的形式及位置。

第25次课授课要点

一、润滑剂的选用

主要讲解润滑剂选用的原则。

二、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1、注意掌握设计步骤和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2、注意掌握设计步骤的验算。从强度和疲劳的观点出发需要限制P;另外,从宏观角度看,为了控制两摩擦表面局部按触压力,以减少磨损,也需要限制P的值。而PV,从理论上讲表示了轴承单位承压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摩擦热量。

第26次课授课要点

一、液体动压轴设计简介

二、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27次课授课要点

一、滚动轴承的特点,基本结构

二、滚动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

1、重点讲解常用轴承类型的特点,适用场合,性能,能够正确地选择轴承的类型。

2、注意掌握轴承代号的组成,各代号表示的含义。

3、轴承类型选择时注意遵循的几个原则。

三、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

1、着重讲解分析轴承工作时轴元件上载荷的分布及应力变化的情况。

2、注意:接触角α和载荷角β是不同的概念。

3、注意轴向载荷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第28次课授课要点

一、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

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通常依据安装轴承处轴的结构尺寸,轴承承受载荷的大小,轴承的寿命和可靠性的要求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首先初选轴承的尺寸,然后进行轴承寿命的验算。

注意理解基本额定寿命的概念和基本额定的动载荷的概念,并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二、滚动轴承寿命的计算公式

1、重点讲解计算公式的两种表达方式,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寿命计算解决的二类问题。

2、着重介绍当量动载荷的计算方法,特点是系数X、y的确定方法。

3、掌握角按角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Fr和Fa的计算方法。

第29次课授要点

一、轴承装置的设计

1、重点讲解轴承的配置,几种常用配置形式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设计时注意轴承游隙及轴上零件位置的调整的设计。

3、注意轴承润滑方式的确定,密封装置的设计。

二、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三、本章小结

第30次课授课要点

一、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

1、着重介绍常用联轴器的结构、特点。

2、重点介绍从设计手册中选用联轴器的方法。

二、离合器

主要讲解常用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第31次课授要点

一、轴的类型,材料

1、了解轴的类型和它们的特点。

2、轴的设计分二大部分,一是结构设计,二是工作能力计算(包括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的计算)。

二、轴的结构设计

1、轴的结构设计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它是根据轴上载荷大小,方向和分布情况,轴上零件的布置和固定方法,以及轴的加工和装配方法等灵活决定的,以轴上零件装拆方便、定位准确,固定件牢靠等来衡量轴结构设计的好坏。作轴的结构设计时,往往可以先拟定几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后加以取舍。

2、重点讲解轴的结构设计的步骤、方法,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32次课授课要点

一、轴的计算

1、注意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中所学的有关知识的复习,它们是轴的计算的基础。

2、轴的计算是在初步完成结构设计后进行的校核计算。

第33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二、本章小结

《机械设计》课程组:张良斌

二OO五年四月十日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篇三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兴趣,课程设计前的准备、设计过程以及答辩总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在完成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首次接受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多门基础课程来解决工程问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就是画图,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加之课程设计长期沿用减速器设计作为设计对象,使设计内容陈旧、单一,设计过程太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1.2 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教师少

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三类:(1)一周,学生需要完成螺旋起重器设计和绘制螺旋起重器装配图一张(2 号图),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2)二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单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1号图)和零件图二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3)三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双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0号或1号图)和零件图二至三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的期间,学生每天要工作十个多小时,有时个别学生还需要熬夜加班。常有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感叹,这门课程是上大学以来学的最累的一门。由于绘图工作量较大,绘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设计理念、过程和方法的体会与思考相对较少,削弱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大,教师数量相对偏少,经常是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甚至两到三个班,教师很难在指导课程设计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1.3 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对机械设计的过程和一般规律认识不足

在开始阶段,学生面对课程设计题目往往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在课设中,少数学生对教师指导过于依赖,自主性差,遇到问题,即使对一些很容易就可以从设计指导书或手册中直接查到的问题,也不能主动地通过查找手册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寻求解决方案,而是一味地询问指导教师,或互相抄袭。

1.4 相关课程基础不够扎实,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进度

课程设计要应用机械设计课程知识,还要用到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公差和互换性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中任何一门基础不牢固,都会在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影响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先修课程中,工程图学对设计的影响尤为突出。比如,课程设计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图投影概念不清,对螺纹连接、齿轮以及轴承等标准件的表达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出现大量的制图错误。另外,现行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有关零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零件的强度设计展开,对零件的结构设计言之甚少,造成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较弱, 而实际机械设计中结构设计的工作量要远大于强度设计的。

2. 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采取的对策

2.1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在课程设计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清楚课程设计的作用、地位,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进行充分的说明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自觉地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去。

在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这些内容一般自成章节,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明确。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了基础课程一系列先修基础课程,如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力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学等,但由于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还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2.2 强调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课程设计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课程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强调机械设计过程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完成一项机械设计项目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之所以感到时间紧张,不完全是因为计算和绘图的工作量太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机械设计的工作过程和一般规律理解不够深刻,在拿到题目时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漫无目的的翻阅资料,或等待观望,无谓地浪费时间;再者由于设计时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返工而浪费时间。学生若知道了机械设计的过程,也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每一步的前后有何关联,做某项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可以查到的,哪些是必须经过必要的预先计算得到,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设计工作,不会顾此失彼,避免无谓的返工,也就不会感到时间紧张。

二是要学会面对工程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产品时对创意的实现能力,虽然课程设计一般仅设计传动系统,但其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过程的最关键部分:制定方案、工作能力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各部分的协调等。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要求明确、规范化了的,而后者往往是笼统、模糊的。如何将叙述模糊、概括的设计要求进行明确、细化,从而将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条件明确易于求解的简单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再综合起来,通过统一协调,得到一个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形成规范的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工程文件,学生必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认真实践、体会,才能学到手,而掌握了这些思路和方法,对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实际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设计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作风,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都要有所依据,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定,或者盲目地照搬手册或图例中的数据和结构。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完成的说明书和图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代表要为所提交的材料负责。

2.3 进行课程设计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之前,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互相配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时复习和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与互换性、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绘图错误,另一类是由于对公差与互换性、加工工艺等课程相关知识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制图错误,主要是标注错误,比如形位公差、精度等级、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错误以及尺寸链闭合等。有的课程,比如机械制图,一般在大一完成,由于在后续课程中应用较少,到课程设计时很多知识已经淡忘,致使课程设计中出现过多的绘图问题,即使一些最基本的标准件画法(例如螺纹连接、齿轮、轴承等),都有不少同学画错。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讲到相关章节时, 附带将一些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回顾一下,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少犯绘图错误,以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上。比如讲到螺纹联接的类型时,结合每种联接型式的特点回顾螺纹联接的画法,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介绍齿轮结构设计时,复习齿轮啮合位置的表达方法和齿轮零件工作图的内容及常见问题;讲解轴承类型时,结合轴承结构特点,回顾各种轴承的规定画法以及特征画法等。

(2)对课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通过作业和讨论课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轴系结构设计,是课设中学生感到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分析减速器各种轴系结构设计,比较轴上零件的布置,固定与定位、装拆、轴承的类型和安装,与密封形式等,分析比较轴系结构设计的正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进学生结构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设计资料,是机械设计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注意加入这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查找设计资料的能力。

2.4 重视答辩与总结

答辩与总结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指正,答辩方式可以是单个学生或分小组答辩,由于教师时间紧,指导的人数多,采用小组答辩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答辩效果。答辩时通过提问和质疑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总结包括学生在完成设计后的个人总结和指导教师在答辩后所作的集体总结与点评。学生通过认真总结,剖析自己设计中的得失、成败,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找出今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地对学生整体设计情况有一个针对性的总结,指出设计的不足,要肯定成绩并给予鼓励。通过系统总结和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计算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答辩之后教师的总结点评非常必要,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之后,对教师的点评会有更深的体会。对机械设计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感觉到了,但限于实践经验和知识面,不能很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常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

3. 结束语

课程设计在工科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使其形成初步机械设计能力和独立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是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前提,对机械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是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关键,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基础。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宗泽,罗圣国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晓玲,平学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 (12): 175-176.

[3]范学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6): 69-70.

[4]于明礼。 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科技信息2009, (35): 163-164.

[5]卿艳梅,王慰祖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2): 165-16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面这3篇机械教学设计就是宣传员为您整理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