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学的小论文(国学的论文)

100 2022-09-03 15:45 论文大全

1.关于国学的论文

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

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

“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2.国学与为人修养为话题 写1500字论文

参考 论国学与个人修养关系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与此. 修养指的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通常也是一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 假如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修养的提高则要靠自己. 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具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当今,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向市场,利益驱动越来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如此,非功利因素在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依然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面对挫折的乐观程度,情绪控制能力,认识他人情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都是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它对加深沟通交流,提高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许还有人不懂得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 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须从塑造自身的形象开始. 为什么有些人在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甚至是接听电话时都会给人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这里面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从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一定外表长的很好看;并不一定拥有一块名牌手表,或者一副很好的嗓子.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终归是不行的.但是,有很高修养的人最容易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魅力所在之处. 一个要想加深自己的修养,首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求做起.那么究竟要怎么"改",怎么"受"呢? 1,应该改言,改性,改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如果我们说话没有艺术,或是说话不得当,就很难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在性格上假如习气很重,恶性不改,坏心不改,心里面的邪见,嫉妒,愚痴,傲慢不改,就很难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高.所以应该学会不断的改进,要改言,改性,改心,这样才能得到不断地进步. 2,应该受教,受苦,受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为何能不断的进步,而有的人则不进反退呢?问题就是他不能"受".和学习读书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容易进步,因为他乐于接受;有的人容易退步,因为他纳不进去.我们在加深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受教,受教就是把东西吸收到自己心中,然后把它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仅仅要受教,并且还要受气.如果一个人只能接受人家的赞美,是不能永远和完全给自己增加力量的,还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指导,乃至伤害.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受苦,受气,才会得以进步. 3,应该思考,思想,思虑:不管什么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思想是智能,任何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做,必定能事半功倍. 4,应该敢说,敢做,敢当: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见的时候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表,只会在私底下议论纷纷;遇事也不敢当,不敢做.不敢担当就不会负责,不会负责就无法获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修养也不会提高.因此只要是好事,善事,我们就要学会敢说,敢做,敢当. 因此,我们想要加深修养,就应该要: 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气. 3.要思考,思想,思虑. 4.要敢说,敢做.敢当.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国学,传统,小论文

3.关于国学的论文

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4.以传承国学精髓争当文明学生为主题的论文以传承国学精髓,争当文明

国学经典传承着悠悠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

在我还对周围一切都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就常在我耳边经常诵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稍懂事时,妈妈又给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从此以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国学经典。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

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 《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

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尽可能的帮妈妈做点我力所能及的家务。下班后,我拿出我的“秘密工具”—捶背沙铲,给辛苦了一天的妈妈捶背……《三字经》里不是说过“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吗!何况自从我得了“过敏性咳嗽”以来,妈妈每天晚上没睡几个小时,还怕咳嗽耽误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抽出时间给我辅导功课,并鼓励我注意身体和学习两不误,妈妈还要上班,虽然累,却没有一丝怨言。

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给予的,难道我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国学经典诵读,我爱您。你不但给我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来的路就算再崎岖坎坷,我也会迎难而上,我相信您会温暖我一辈子的。

5.急求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000字左右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

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

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

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

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

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

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

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

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

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

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

6.求一篇关于国学孔子的论文

我时常想,比如非洲的刚果,南美的巴拉圭,或是南太平洋群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他们的历史上,是否也有过孔子这样的先知?是否也曾执迷于“振兴中华”这类的民族集体梦想?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一旦陷入瓶颈或遭遇挫折,会不会也有学者跳出来论证,就因为那位先知几千年前确立的政治伦理与制度框架太落后,因此,流毒至今,让他们没能过上好日子? 从这样的视角解读孔子,或可发现,无论是打倒孔家店及批林批孔,或是与之反动的历次国学热潮,背后似乎都潜藏有一种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透露出巨大的思想惰性与惊人的责任缺失。

将所有的恶习与罪愆,都赖到孔子头上,我们就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找到了逃避的借口,从此高枕无忧心安理得。正如一个无所事事的混小子,在街上看到富二代鲜衣怒马,招摇过市,于是心下愤愤难平,回到家来高声责骂父亲:你怎么活得这么窝囊! 同样,沉迷于国学热,可能又类似于听信了街头的传言,日夜守在自家灶下掘土挖宝,指望一夜暴富,从此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

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言语狂欢,只会呈现出无果花处于盛开期的短暂绚烂。热闹与喧嚣过后,捧不到果实,只残留迷梦;没有实质进步,只有虚幻的自我安慰。

国学热的出现,原因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经济高速成长带动信心爆棚,催生了大国角色认同的需要。

也有论者刻薄地指出:看看暴发户们是怎样热衷修族谱的,你就理解了,国学,就是族谱的放大版。但我的感觉则是,整体社会埋头发展了三十多年,大家不约而同都想抬起头喘口气,回头看看来路,结果目光一下放远了,落到了孔子和国学身上。

那么,国学热,到底热什么?是不是黄帝内经跑出来指导我们的健康,也算国学热?有人乐于把目前的国学热比做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一种弄假成真式的冲动。可是,要知道,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要恢复光大古老的希腊文明,而是借壳上市,推销当世的创造。

无论达·芬奇,抑或米开朗琪罗,都是旧瓶装新酒,所谓复兴,只不过是一张通行证。那么,今天倡导国学,我们的新酒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芬芳? 不知道当下的我们,为这个世界做出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电脑电视自行车洗衣机冰箱汽车火车飞机,这些须臾不得离开的日常物件,没有哪一样是我们的发明或创造。今天我们也承认了,在这些物质成果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当好学生。这时候,最可怕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按捺不住的狂想: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不用管我们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反正就该我们在文化上主宰世界了。

似乎祭出孔子,涂上国学的八卦油彩,我们就可以周游列国环行世界当先生去了。 若干年前,韩国曾引起过我们的深度关注,他们既在文化层面上保持着对孔子与儒学的端正崇敬,同时又顺利完成了国家的全面现代化,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可是,事实上,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在观察与思考的方向上,却放弃了大路,选择了胡同。他们不去探究韩国人实现现代化的技术细节,更无视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和痛苦,而只强调儒的一面,总有一种企图,要把儒论证成为现代化的动力之一。

其目的,似乎只在于给自己找到自信,一种狭隘而盲目的自信。 今天,到孔子的学说中寻找实质性的精神资源,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毫无必要,毫无意义。

与当年的韩国一样,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开放社会最一般的问题。没有什么秘密,也无需高深的理论探讨,更不必到远古去寻找任何原典支撑,事实上,想找也找不到。

在一个封闭社会里,小到随地吐痰、缠足、纳妾、溺婴,大到皇权专制、愚民残民,只要关起门来,我们自己喜欢,那就可以自成一统,打造出自己最适的生活方式。但现在,开放社会让我们认识到了自由与共和等价值的可贵。

这种可贵,并不是要满足我们的正义冲动或理念美感。它非常实用,足以给我们带来现实功利。

这样的认识,在知识阶层或已成为常识,正在向更广大的层面扩展。因此,我们又何需到孔子学说中去寻找对应物?又何需把孔子的学说改头换面,就像一定把蹴鞠说成是现代足球的鼻祖一样? 在建设开放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民族特质会消失殆尽,正如韩国人一些源自中原大陆的传统并未在一夜之间完全西化一样。

注重祖先崇拜,讲究长幼尊卑,坚守家庭价值,追求人际和谐,这些异于西方社会的传统,都是靠民间力量得以延续的。而民间社会的力量,有着非常顽固的保守性。

事实证明,这种保守性,比警察、监狱和网络封锁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在《我的朋友孔丘》书中,就是试图打造一个健康常态的孔子形象,谢绝无厘头恶搞,也不是要重新向他顶礼膜拜,而更像是一种致敬和告别。

还原一个孔子,走近他,充分了解他,然后了无牵挂地远离他。说到底,就是一种撇清关系的努力。

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孔子没有义务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或不幸承担任何责任。

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和异类,极具创造性。

胡适先生说过,“儒”字本身,有多重含义,其中之一是用以表达亡国遗。

7.急求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

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

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麻烦采纳,谢谢。

关于传统国学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