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的论文(1000字左右有关的西方哲学的论文)

100 2022-09-20 16:03 论文大全

1.1000字左右有关的西方哲学的论文

2005 国内西方哲学研究

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的周期与地球公转一圈的周期并不吻合。在2005年当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在一、两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之前酝酿、创造、编辑、最后于这一年度公之于世的。而且,作为学术创造和理智生活层面上的西方哲学研究,通常并不制造能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因此,这一年来的研究状况很难像许多领域那样借助“大事盘点”、“焦点人物”来综述,也许更需要历史性和反思性的眼光,“瞻前顾后”,“品头论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化事件的发生方面,管窥锥指,加以评说。2005年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无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张旗鼓的开展和“国学热”、“读经热”相比,还是与2004年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德里达逝世以及罗蒂的学术巡游引起的关注热度相比,都要相对沉寂一些,例如纪念萨特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和保罗·利科的辞世就没有唤起值得期待的热情。然而,这恰恰是常态。

这种常态反映出西方哲学研究正处在不尴不尬的暧昧境况当中。国内哲学研究通常被分为“马、中、西”三个主要领域,似乎我们可能拥有三条脉络的哲学传统,这固然丰富了我们的哲学生活,但三者之间对话的难度似乎在增大,关系也越来越微妙。而且,西方哲学在国内不像“马哲”、“中哲”那样拥有名正言顺的合法性,却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哲学的正统地位。这至少引发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中国学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定位:是引介和批判,还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展开专业性的研究和教育?进而,这一研究应当在哲学的学科建制中居于何种地位?其二,让西方哲学说汉语,无疑将深层次地丰富和改变中国人的概念框架、思想方式和表达手段,对西方哲学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本民族哲学创造力的提升,这时,西方哲学就不仅仅是异域之思,而能够成为本土哲学内在的思想资源;可是,如何调节各种思想资源,使其间的张力不至于过分紧张,并促进有效对话和文化重建,又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自2003年以来受到重视,本年度也在继续。

当然,西方哲学研究仍在各类学术建制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了近一倍,理论上达到20个。在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00余篇,其中现代西方哲学类的论文超出西方哲学史类近一倍,在前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名字是海德格尔、德里达、尼采、罗蒂、维特根斯坦等,而在后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则是康德、黑格尔、柏拉图、笛卡尔,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中最受关注的。各种著作和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有100多部,其中译著的比重很大。大量学术成果得到了各种学术基金的支持,围绕项目和课题展开。“现象学与伦理”、“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与逻辑讨论会”、“中西哲学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纪念德里达、纪念阿隆和萨特诞辰百年以及关于皮尔士和杜威的学术会议陆续召开。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分析哲学委员会,继现象学委员会和法国哲学委员会之后正式成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要比古典哲学研究活跃得多,这令人亦喜亦忧。

这一年,三部大型西方哲学史陆续问世(其中有些此前已开始出版,多数至今尚未出齐),包括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本)、复旦大学哲学系编写的《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以及冯俊主持翻译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此外,多种多样的西方思想家著作、文集、文选、研究文献的译本也令人目不暇接,出版市场相当繁荣。继《亚里士多德全集》、《柏拉图全集》、《维特根斯坦全集》之后,李秋零主持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也已出版了前四卷,两套《黑格尔全集》历经波折又开始重新酝酿出版,《杜威全集》和《尼采全集》也已开始谋划。

这又引发了第二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们正在不断地将大量西方哲学原典和研究文献转译为汉语,这自然功莫大焉;但不可否认,这又在事实上放大了本国学者在创造力和研究水平上的差距。如果说创造力或自主创新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那么研究水平却是有望逐步提高的。根据笔者的阅读,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虽然不乏佳作,但总体上似乎并没有比前几年有明显起色,对学术积累的贡献也有待提升。看来还是应当认真借鉴西方同行的研究成果,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始研究,避免大而化之的介绍和解说,力求清晰严谨的分析、论证及表达,并深入到西方学者的论证细节中去,因为若不把握细节,则难免流于皮相而亦步亦趋或妄自尊大,皆无法有效对话。虽然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技术化倾向也值得反思,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提升技术含量。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现代西方哲学课程论文,现代西方哲学结课论文

2.哲学小论文以哲学对人和文化的作用为话题写论文,

哲学其实并不神秘,我们每天一思考就用到了哲学.只是你自己不觉得而已.哲学是对一切科学的抽象.你每天遇到各样的事,对此必有所思,遇的多了,总结出了规律,知道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的规律.这时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了.你平时看人看事,总有自己的看法,你处理不同的事物,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就是因为你自己的哲学在指导着自己.随着阅历的增加,你的哲学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成熟,你办事能力,做人风格都因此而定型.没有哲学就没有你的个性.即你在人类的共性中淹没了自己.哲学重于一切.人类藉此不断向更高级的阶段上升.。

西方哲学,论文

3.请您帮忙找一点资料好吗?我现在需要写一篇关于对于现代西方哲学家

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 在“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这个题目之下要谈的,不是海德格尔与通常英美科学哲学的关系──尽管海德格尔与英美后经验主义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并非没有思想传承关系──而是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本质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纳入广义的“科学哲学”或我所谓的“第二种科学哲学”的范围。

本文着重阐释和分析海德格尔的两个重要思想:“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现代技术”、“数学化作为现代科学的突出特征属于现代技术的本质”。 1、思想背景简述 海德格尔的思想着眼于挖掘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源,并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超越。

他认为,由柏拉图开创的形而上学传统,支配着全部的西方哲学史。“贯穿全部哲学史,柏拉图的思想以变化着的形式保持其决定性,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这个形而上学传统以其对存在问题特有的领悟,决定着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决定着西方人对人、对物、对世界的基本态度。 它“以给出理由的表象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arche[本原]、aition[原因]、prinzip[原理])。根据是这样的东西,由于它,存在者作为如此这般的存在者才成为在其生成、消亡和持存中所是的某种可知、可处理、可制作的东西。

作为根据,存在把存在者带向其实际在场。根据显示自身为在场性(Anwesenheit, presence)。”

这个传统极为深厚,以致我们要对它有所反思都很困难,而海德格尔就把“思想”的任务规定为克服形而上学。所谓克服就是经受并显露它的极限。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创造了我们的历史,而由这个历史所标定的我们的时代正在终结形而上学本身。 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就是它进入了它的极端状态即完成形态,展开和穷尽了它所有的逻辑可能性。

这种哲学终结论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从黑格尔开始,有各式各样的哲学家宣称哲学终结。

海德格尔的独特性在于他对哲学终结的理解和说法。这些理解和说法中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说哲学的终结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支配性。

“技术这个名称本质上应被理解成‘完成了的形而上学’” 为什么说现代技术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极端和完成形态呢?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本质上不是什么机械设备之类的技术性的东西。首先,它象历史上一切传统技术一样是作为真理的开启方式而发挥作用的:技术不单纯是工具和手段,而是展现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去蔽方式,是对物的塑造。

其次,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区别就在于,它对物和存在者的展现不是一种对“物性”的“带出”,而是“挑衅”意义上的“强使”(Heraufodern);它不是保护着物之物性的完整性,即海德格尔所谓“天地人神”的四重性,而是一种单向线性的“预置”(bestellen),使物不再是物,而成了“持存物”(Bestand);由于这种单向线性的运作,使得现代技术成了单一的去蔽方式,而遮蔽了和排除了其他的去蔽方式,结果现代技术的本质运作以“座架”(Gestell, Enframing)的方式进行,即以一种无从逃避、遮天盖地的方式规定着现代存在的显现方式。 于是,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是存在的命运,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极端形态。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思考非常丰富,这里不能全面展开。我只简单解释一下为了进入本文的主题而必须涉及的那些方面。

首先,海德格尔的“技术”是在现象学意义上谈的,不是我们通常指称的机器、机械、工具、仪器等,这些东西他称之为“技术的东西”。 但是,“技术”是“技术的东西”得以可能、得以被理解的本质。

“技术”作为本质,先于“技术的东西”。“一般来说,机器的利用和机械的制造本身还不就是技术──它还只是适合于技术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技术的本质在其原材料的对象特征中被建立起来。”

其次,海德格尔特别强调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物的展现,世界的构造。 什么样的工具被运用,就意味着什么样的世界被呈现出来。

任何手段被纳入技术,只是因为该手段的运用适合于技术已经开辟的世界。“对我们的祖父母而言,一座‘房子’,一口‘井’,一个熟悉的建筑尖顶,甚至他们自己的衣服,他们的斗蓬,依然有着无穷的意味,是无限亲密的。

几乎每一件东西都是一个这样的容器,他们在其中发现已有人驻留,并且可以往里添加人的东西。现在有了从美国闯入的空洞无关痛痒的东西,假冒的东西,是生命的赝品。

……一座美国人所理解的房子,一个美国的苹果或葡萄树,与我们祖先的希望和思想所寄托的房子、水果和葡萄都毫无共同之处。 ” 再次,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一个差异在于,现代技术以“预置”的方式展示物、构造世界,使得“物”都成了“持存物”。

正是这种“预置”的去蔽方式将表面看起来都是“改造世界”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区别开来。现代水利设施之所以与传统的手工水罐不同,因为后者汇集天地人神,而前者向现代农业“预置”;莱茵河上的拦河电站之所以与古老的索桥不同,也是因为后者汇集天地人神,而前者向着现代电力工业“预置”。

预置就。

4.西方哲学史优秀论文

随便摘了点,是课程论文吗?其实哲学这东西全靠理解。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第四部分------近代哲学(早期部分) 这一部分是近代哲学开端,也是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问题的解决。

另外就是这个时期基本上是人物思想为主线所展开的,这种人物主线就形成了,这个部分意见后面部分思想脉络。从走入近代哲学以后,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哲学家都有一套自己解释世界的体系,而且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的。

在分析和发现别人解释世界体系有问题后,那么就是自己搞一套,从而形成不同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体系,最终构成了哲学丰富的内涵是思想方法。根据传统的分法,近代哲学之父是笛卡尔,因为笛卡尔开启近代哲学的大门,为近代哲学的奠定了主体性基础,也为近代哲学留下难以解决的二元论的困难。

这可能就是近代哲学的主旨。另外近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受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力图用科学和技术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或者说是将哲学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这就引出了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是近代哲学另外一个主旨。这一部分的学习,基本上能学到许多新的科学思维的方法。

可以对以前那些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垃圾进行清理。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世界文明的主流意识。

其实我们接受垃圾的思维模式在格式化我们的头脑后,进行清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只有清理,才能接受。才能读懂今天现代化的语言。

否则只能用垃圾的思维和观念对这个世界进行误解并进行错误的行动。我们先从笛卡尔以前的二位开始,看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一、培根 培根为他自己分派的任务是复兴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所有他必须自有一套体系才行。

要进行这个伟大的复兴,必须重新清理人类的知识,用一种新方法来收集和解释事实,他确信他已经发现了这种方法。他将揭开自己的所有的秘密。

因为现在人类的知识是一个被扭曲的知识,他把人的心灵看成一个玻璃和一面镜子。它被情感的自然倾向和传统学术的错误弄的凹凸不平,因此是不能精确反应真理的。

因此他希望提供一个新的工具将其心灵清洁而平静这样就能精确的观察和理解宇宙了。怎样达到呢,就要使科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学术分开,因为传统学术是裹胁在神学中的。

这样将科学和神学启示分开就形成一种建立在自然新的观察方法和新的解释的基础上的新哲学。首先是清理,近代以来的许多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都是要进行清理基础的工作。

以便使自己的哲学建立在一个牢固不可破的基础上。心灵四假象:其实这四种假象在现在我们看问题时,也是戴着这四个假象进行的。

所以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要获得一个事物的真相还是非常困难,就是由于这四个假象在遮蔽真相的。1、种族假象 我们是人类,我们是人类中一个民族,我们是这个民族中生活在某一地区的人。

因此我们看待事物和那个不是我们人类,不是我们一个民族,不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看待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的只是事物就是不是真相,是一个被我们心灵扭曲的假象。

2、洞穴假象 这是根据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来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习惯了洞穴中,我们看到的以为是真相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假象,因为习惯已经使我们的思维被格式化了。

我们在我们的思维洞穴中,看到的只是假象,但是自己认为的却是真相。3、市场假象 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使用的语词来进行日常交际,这些语词已经失去了通常的知识功能,而被适应为生活的用语,因此当用日常语言来理解知识的时候,就出现假象。

但是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词语来获得大众的欢心,结果真相被遮蔽了。人们看到的就是假象。

可能现代的广告是最为典型的吧。4、剧场假象 任何事情都发生在一定的背景下面,当发生的事情的背景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事情可能是不成立的。

因此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或者观察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其背景。或者是人们常常虚拟臆造一个背景,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演出的就是假象。

许多官样文章就是这样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可行性报告。三峡可能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在虚幻的背景下面造成如此的生态灾难。

面对这样的假象人们如何才能克服此困难呢。培根提出用试验的方式,然后采用三表法进行。

这个一个科学的归纳法。至于科学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演绎,一个是归纳,最初的归纳法的完整的提出是培根。

三表法:存有表:首先进行尽量大规模的收集和进行实验获得现实存在的着事物。这里记录真实的情况。

根据观察到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就对一个事物有详尽的描述。例如产品的质量问题,你可以按此进行,收集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下的真实的数据。

这就是存有表。将存在的东西都收集起来。

差异表:然后进行将各个事物的差异列成表。例如在同一时间段各个质量数据的的差异数据。

这些差异列成表后,就会出现各个种差异现象出现。比较表,然后将这些差异表,进行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各个质量指标值进行比较。

这样就会出现各种比较表。在上面的表都列好以后就可以进行排除了。

也就是进行着手进行归纳的过程。那些属于正常值,那。

5.关于西方哲学史的一篇论文

叔本华哲学论 先看师承。

叔本华尊敬的哲学家一大堆,对他产生影响的也很多。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关涉到叔本华的美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关涉到叔本华的伦理学,康德的先验论关涉到叔本华的认识论。

至于最核心的意志哲学,作为叔本华的本体论,我认为是原创性最高的一部分。叔本华通过他的意志论支撑起了整个框架。

德文原版书名是“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在英语国家一般有两种翻译,“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中文翻译从第一种译为“缉棱光谷叱咐癸栓含兢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台湾有从第二种译为“观念世界与表象世界”。

英文译名的差异主要在于“vorstellung”一词在德语里分别有“表象和观念”的意思。但是出于对本书章节安排的参照,我认为译为表象还是合理的。

本书分四编,一般认为四编的主题分别是认识论、本体论、美学以及伦理学。第一编讲认识论,即“作为表象的世界初论”。

既然是认识论,内容当然是对一些与认识息息相关的概念的考察,主要集中于“表象、主客体、理性、悟性、根据律、直观、概念”等。对逻辑与科学的微词也出现在本编中。

撇开具体内容,我愿意在形式上多做些评论。其实叔本华的论述方式是前后一致的,所以关于第一编的评论同样可以嫁接到对其他文字上面。

形式上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论述的技巧,即组织观点的能力。

在这方面叔本华显然是大师,如罗素所言“他对法国作家的了解如同对本国作家一般”。本书的之所以影响广泛,或者说叔本华的著作之所以深受欢迎,与他高超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某种程度上本书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这样的效果是一般哲学家无法想象的。当然作为前辈的柏拉图是个很好的榜样。

继续说形式上的第二方面,同时我认为也是叔本华颇受诟病的方面,就是他论证的技巧。论证毕竟不同于论述,论证主要目的在于说理,以及为自己所持观点辩护。

如果因为过多关注于表述的文学性,而放弃重点问题的清晰阐释或者繁琐论证,那么作者本人所拥护的观点显然无法透彻说明,也就无法达到说理的目的。叔本华在做论述时候的文学性无以质疑,但是最后的效果却并未如文字一般美满。

在应该重点论证的地方一带而过或者缺少深入探讨。不断重复自己的主旨观点却不见依据。

仿佛通过不断重复就自己观点就能达到说理论证的目的。对于自己认识论的一些核心概念,叔本华并不是做概念演绎分析,更多的却是如名人名事般的案例说明。

从这个角度看,罗素的论断并非无中生有,不能不说叔本华的哲学是稍有浅薄的。 但是考虑另外的因素,叔本华曾说道,本书的很多思想甚至是神授的。

既然是神授的,论证就显得多余了,叔本华的直接表达就变得可以接受了。以上两点恰恰构成了叔本华的一个亮点。

没有琐碎的论证自然使得文章简单可读,和以往的哲学著作对比鲜明。叔本华通过平实的语言构筑了一个平实的世界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对于那些想要从哲学中寻找人生智慧、世界本原的一般读者,本编无疑是个愉快的开头。

6.急需1000字左右的西方哲学的论文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 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1.认识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

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

7.高分悬赏

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深沉底蕴,更见证了这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里程。

如果说用我们现在很肤浅的思维来说一下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我感觉,似乎有些一滴水激不起千层浪的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我的眼中她睿智,高深莫测。

她沉稳、驰骋江山,她是一个长者,时刻在教育着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自己的一切。可是仅仅是偶尔浅尝则止,很浮浅的我们这一代人,又何来的评判中国文化是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老师给我们这个命题,是很好的,她不是让我们去评价中国文化,也不是让我们很草率的说说文化的命脉,她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反思中国文化,反思我们这一代人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为了让我们在那种寻思中前进。

于是有了这个角度,我的思绪也开始增加了,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也开始五彩斑斓起来。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