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迎春礼仪(满族人春节习俗是什么?)

100 2022-07-29 09:08 小礼

1.满族人春节习俗是什么?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

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

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每当进入腊月,满族家家杀年猪,相互请吃白肉血肠。

老太太哄孩子的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杀完年猪,全家人都开始行动,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俗话说“一起腊月门,便有过年来。”

清代诗人沈兆褆有《吉林纪事诗》“梅花未放雪花飘,守岁重裘貉与貂。儿女团圆同不睡,迎春送腊是今宵。”

春节,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蒸年糕、烙粘火勺,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

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

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初一早饭后,穿上新衣服给族中长辈拜年。新结婚的媳妇身穿鲜艳的旗袍,脚穿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磕头献香,然后给族中长辈拜年,累得腰酸腿疼,但也能收到不少的压岁钱。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

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

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

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春节,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礼仪动作,满族礼仪动作图解,满族女子礼仪手势

2.满族春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一,贴门神、春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为了纪念祖先,也有意思说是让祖先跟我们一起过年,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三,吃团圆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大都吃火锅,潮汕人说是“围炉”有团圆的意思。

四,送压岁钱。 这是小朋友最最开心的时刻了。

在潮汕只有还没工作的人才有压岁钱,工作了的人就要给压岁钱了。潮汕人给的压岁钱很多。

人们认为,给得多证明过去的一年里收入多,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收入。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禁 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

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丁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

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满族,迎春,礼仪

3.满族过年有哪些习俗?

满族的风俗

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而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摇车,也叫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悠车育儿方便工作而且安全,这是由于狩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育儿传统。孩子满一个月后,要做“满月”,挂上长命锁,下摇车,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各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孩子至一周岁时,有“抓周”之礼,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往昔,满族自孩子降生时起,要给他挂上猪牙,以求孩子体健身强,可早立世。孩子五岁前,必须“跳喜神”(家祭)。在这一天,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重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尊上敬老是满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

请小安就是问安,即垂手站立问好。妇女请安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往昔满族贵族之家,晚辈对长辈每天都要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称“省晨”和晚安。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擦肩礼是平辈相见时,“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叩拜礼是满族大礼,也叫“叩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此礼,有头掸袖、跪、叩头等动作。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称“拉拉礼”。

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有重小姑的习俗,满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

在满族聚居的地方,邻里之间和睦互助,恪守信义。

4.满族过年有哪些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

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

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5.满族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男人行请安礼,俗称“打千儿”,也叫“单腿跪”。

在重大祭祀节日,礼为“三拜九叩”。在行大礼时,凡穿箭服者(即马蹄袖口袍),需先放垂马蹄袖头。

“打千儿”,即单腿跪。左腿前屈,右腿引后屈蹲,左手抚膝,右手下垂,头与体略向前倾,礼毕慢慢缓起。

此礼谓之“请安礼”,也叫“跪安礼”。 “跪拜大礼”,皆称“叩首礼”,俗称“磕头”。

行此大礼为三拜九叩,多用于祭祖或祭神。行此礼,初如请安礼相似,就位后双手按左膝,屈身跪地,垂双臂以手抚髀,屈躬俯首,离地寸许,双手抚地少停,挺身目视受礼者,手仍抚髀为一叩。

如此三次,即可站起。跪拜大礼,对祖先、神佛三拜九叩,对父母、尊长则两拜六叩,其次是,一拜三叩。

“擦肩礼”,这是主客之礼。与客人见面,主人与客人互相靠拢擦一下肩膀头。

如果陌生之人路过满族氏家,即使家庭贫寒,也会尽力招待。客人走时,无须致谢,只与主人行个“擦肩礼”就可以了。

“打横礼”,俗称“打横退步”。是满族男女一种告辞礼仪。

客人走时,主人送至大门,客人返身,双手垂下贴身,横退一两步,表示向主人致敬辞行。 “吊祭亡人奠酒礼”,即为“一拜叩首礼”。

丧家孝子跪于吊者前奠池旁,吊者按长幼次序,逐一奠酒,自注酒三杯,洒向天地。孝子向吊者叩拜还礼。

旗人女子对父母及家族长辈,皆行“请安礼”,不叩头。满族妇女所行的请安礼与男人请安礼不同。

妇女请安礼,以双腿略屈,以双手抚左膝,右腿微屈向后略引,蹲身直下,必使衣襟覆地,拖襟四开,以右手举于额前抚摸鬓发。此礼俗称“蹲安”。

对与平辈的亲友相见,皆行“顶膝礼”。此礼与请安礼不同的是,不举手抚摸鬓发。

满族妇女的叩首大礼,仅限于结婚时叩拜天地。“顶头礼”,是满族老夫老妻,久别重逢见面之礼。

夫君回来,老妻迎上前去,用头顶碰一下夫君胸脯,老头用手抚摸老妻后脑勺或后脖颈,所以称为“顶头礼”。 “抱见礼”是满族亲友久别重逢或者与同窗好友相间,皆行“抱见礼”。

“抱见礼”有两种,平辈之人见面,两人举双手贴身抱脖。另一种是,晚辈见长辈,晚辈跪下叩头,双抚抱长辈脚,长辈抱扶小辈起来,谓之“抱见礼”。

“妇女拜礼”,此拜礼同请安礼大体一致,唯不同的是跪地稍后退,坐举右手,像今天的举手礼形式,或三、或六、或九次,而后缓缓立身。未成年少女,不行此礼。

满族人晚辈到长辈家,虽为贵客,只能坐旁坐。年少者,要找室内角落坐下。

晚辈出行路遇长者,必鞠躬垂手问好,待长者过后,方可走。如若骑马,必下马,待长者过后,才能上马而行)。

6.满族人春节习俗是什么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

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

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每当进入腊月,满族家家杀年猪,相互请吃白肉血肠。

老太太哄孩子的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杀完年猪,全家人都开始行动,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俗话说“一起腊月门,便有过年来。”

清代诗人沈兆褆有《吉林纪事诗》“梅花未放雪花飘,守岁重裘貉与貂。儿女团圆同不睡,迎春送腊是今宵。

” 春节,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蒸年糕、烙粘火勺,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

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

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初一早饭后,穿上新衣服给族中长辈拜年。 新结婚的媳妇身穿鲜艳的旗袍,脚穿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磕头献香,然后给族中长辈拜年,累得腰酸腿疼,但也能收到不少的压岁钱。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 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

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

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

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春节,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7.满族人过年的风俗习惯是怎样

满族称春节为“过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称“过小年”。满族人有几句说过年的顺口溜:“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杀年猪,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糊锡(xī)斗。”从过小年开始,满族人家就忙活过年了。

大年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新媳妇要梳京头,穿上旗袍;姑娘和老太太开始剪窗花,男人在院内埋灯笼杆、植松树;小男孩则糊灯笼、堆雪人。下午三点左右开饭,按习俗这顿饭称为“团圆饭”,是十分丰盛的,必有葱、芹菜,意为来年全家人聪明,勤俭过日子。此晚宴必有鱼,取“富贵有余”之意。半夜子时,孩子们开始把柴禾抱进外屋,取抱进“财”之意。半夜“接神饺子”也颇有讲究,饺子里要包有硬币、葱心等物,谁要吃饺子吃到硬币,则一年财运亨通;若吃到葱心,则一年聪明顺意。

大年初一,户户皆早起,穿上新衣,走家串户拜年,互贺新春。初二至初五,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冰嬉”“踩高跷”“花棍”“摔跤”等等,充满祥和、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

8.满族人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生活在兰州地区的满族大约有3万多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和“领牲”:满族人亦过昔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相传,早年有卜满族族长,以势欺人,常年挨家挨户仑流要吃要喝,满族百姓敢怒不敢言。 昔月初八这天,一个叫乌津拉的农民想出了个好注意,用糯米、红糖和几十种干果煮成一种粥,请族长去吃,族长一看就生气了:“这是什么东西啊,黏糊糊的!”乌津拉便告诉族长这叫“腊八粥”,族长听了这个很不顺耳的粥名后,气乎乎地走了,此后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

满族后人为纪念乌津拉,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

腊月十五后,满族人要任选一天杀年猪,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 年猪不得有白毛,猪捆好后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

杀死后,先要将猪剁成八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礼毕,才可以吃肉。

吃第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着锅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与吃年饭:腊月二十九,满族人家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

过去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色挂什么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里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腊月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

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 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

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

除夕,满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满文)。

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

之后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饭、供菜、供酒和干鲜果品、点心等。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

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

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 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

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 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

灯节与“笊篱姑姑”: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

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在农村,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还要“验月份”:用荞麦面制成12盏小灯碗,碗边标上月份,在每个碗中放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碗中的豆粒胀大就意味着那个月份涝,豆粒小则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

灯节也是满族年轻妇女的节日。这天“格格”(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玩“笊篱姑姑”。

她们在笊篱上糊上粉莲纸,画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篱绑成“十”字,竖的(笊篱把)做身子,横的(筷子)做双手,然后,给“笊篱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纸做的衣服,让“笊篱姑姑”在桌子上欢快地跳舞。 之后围观者还可向“笊篱姑姑”“问卜”,什么都行,肯定时“笊篱姑姑”点点头,否定时“笊篱姑姑”摇摇头。

9.谁知道满族的过年习俗啊

现在满族年节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

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有许多特殊的风情。春节将近,满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

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年三十,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过去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福字、贴门神(系吸收汉族风俗),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送的)。

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

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

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满族的迎春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