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礼仪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简述礼仪的四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

104 2022-12-12 08:02 小礼

1.简述礼仪的四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

一、站姿 站姿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举止。

优美而典雅的站立姿态,是体现服务员自身素养的一个方面,是体现服务员仪表美的起点和基础。 二、坐姿 坐是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活中无论是伏案学习、参加会议、会客交谈、娱乐休息都离不开坐。

坐,作为一种举止,同样有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正确的坐姿要求端正,舒展大方。

三、步态 步态属动态美,凡是协调稳健、轻松敏捷的步态都会给人以美感。正确的步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一种健美的姿态,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四、表情 表情是指人的面部神态,人的表情是复杂的。现代心理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 感情的表达=言语(7%)+声音(38%)+表情(55%) 可见表情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健康的表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它是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善于通过目光和笑容表达美好感情的人,可以使自己富于魅力,也会给他人以更多的美感。

人际交往中多一些敬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表情就可以更美,交际形象也就会更美和更有风度。

2.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

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

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

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3.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礼仪的内涵;

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现在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礼仪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

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扩展资料:

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

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

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

5.分别阐述礼仪的内涵与内容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的内涵和内容如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内涵在中文里,最早的“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

“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礼仪”同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主要是指礼仪。

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二、内容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6.礼仪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礼貌的五种表现形式有:仪容、仪表、仪态。

语言、谈吐。着装、服饰、发型。

面部表情、姿势。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言”与“礼”的关系,有许多关于礼貌的语言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 来”、“来而无往非礼也”等。

过去常说的“温、良、恭、俭、让”,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也是我国古代衡 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起着很重要的 作用。礼貌与客套是不一样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而客套则是故作姿态。

礼仪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地域性、操作性,下面将具体分析,并辅之以事例来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1、时代性:下面有一个反映礼仪时代性的例子: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地丧失风度,有辱礼节。

即使那只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教养的,周围的异样的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但是20年之后,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

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夫”,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更高阶段的礼仪,必然适应更高度的文明,从而更能为所有的人自觉遵守。2、地域性:中西礼仪的差距是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有的地域特色。

且看下面的小例子:中国人崇拜龙,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进入君主时代,龙又成了“真龙天子”的象征。到今天,龙又成了吉祥喜庆的代名词。

然而,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人人惧怕,人人厌恶,而且很多有关于龙(蛇)的故事中,它总是落个被宰杀的下场。所以,圣诞节给中国人送龙的贺卡(当然,送“龙卡”的还不多),则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若对英国人也如此,则是大大的失礼了。

3、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但并非所有的礼仪都是如此,宫廷、宫衙中的某些礼节十分烦琐,所以很难推广,是特权意识的表现。

7.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礼仪的内涵;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现在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

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

“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

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

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8.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

(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

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

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

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

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9.礼的含义及表现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含义:说实际,对于旨在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后的繁文缛节,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非但无法接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抛弃。

自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后,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根本改变,礼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

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说明礼仪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