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的礼仪ppt(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100 2022-09-16 13:43 小礼

1.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

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

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

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

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

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

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

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

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

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 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 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 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

2.中国礼仪的发展

于中国古代的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

3.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礼仪

蒙古族:客人到时,主人全家出门躬身相迎,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最美的奶品肉食。

景颇族: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邀回“帮吃”。主人自己的酒筒、烟盒都递给客人享用,客人一一品尝,主人高兴。

阿昌族:招待陌生远客很隆重。客人饭后若要付钱粮主人会不满意。

布朗族:常以享有盛名的清菜,花生、烤红薯等待客。 达斡尔族:宾主见面时互相行礼。

男人打千请安。妇女请安,即两腿并拢屈膝,手放膝上,稍低头。

晚辈见长辈要施“装烟礼”,即将自己的烟装入长辈烟斗,点燃后给对方。 鄂温克族:按传统礼节向客敬奶茶,品尝鹿的胸口肉、脊肉、肥肠和驯鹿奶。

东乡族:主客上炕首坐,献上盖碗茶、面饼和辣子炒洋芋。吃饭时请客品尝油香,抓羊肉等。

用鸡肉待客时,先请客吃鸡尾,表示尊敬。 哈萨克族:来客时,主人远迎。

放毡房时,主人揭帘让客。进毡房后,由左方按客人、主人次序入座。

佤族:主人和客人席地促膝而坐。主人敬酒时,先以中指沾酒一滴弹在地上,以敬祖先。

接着先自己饮一口,然后再敬祖先。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去接酒筒。

主人杀鸡相待,客人要把鸡头敬给主人,以表答谢。 维吾尔族:与客人见面时必须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或“亚克西姆塞 斯”(意为你好)。

送礼时都双手捧上,以示盛情。 珞巴族:通常用干肉、奶渣和玉米酒待客。

进餐前,主人照例先饮一口酒、先吃一口饭、先吃一口菜,以示食物无毒,让陌生客人放心用餐。 白族:送礼必须带“6”字。

男家送订婚礼,钱不管多少,一定是16、26、60、160等;生日礼送酒6瓶、16瓶均可。 独龙族:路上遇见客人,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向右发出笑声,以示问好;客到,一家老少躬身以笑相迎;客去含笑目送出村外。

4.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

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

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

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

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

5.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

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

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

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

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

6.民族习俗与礼仪

现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简单地介绍一下。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

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

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

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

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

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

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

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

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

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

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

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

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

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

他们信奉伊斯兰教。 回族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 “阿。

7.中国各民族的礼仪

第一节 内蒙古一、内蒙古概况我国的蒙古族共有480余万人,绝大多数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等省区。

其中一部分生活在牧区,另一部分生活在农业区。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部的大草原上,大部分从事畜牧业,也有一些经营农业或半农半牧。

蒙古语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蒙语文字最初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之上创制的。

蒙古族人多信喇嘛教。二、蒙古族礼俗(一)节庆 1、大年。

蒙古族叫过春节为过大年,农区与汉族相仿,牧区另有自己的特色。大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送亲友的礼物,清扫蒙古包,制作新的蒙古袍、蒙古靴,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

从年三十到初五是最欢乐的几天。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摆满香喷喷食物并供有祖先名字的矮桌旁“守岁”。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首先,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全家要多吃多喝,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穿不愁。

唯有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蒙古族讲究熬年。

三十晚上,蒙古包灯火辉煌,马头琴声和歌声不断,通宵达旦。蒙古族拜年一年拜一次,也有拜两次的。

初一,天还未亮,男女老少都换上新的服装,晚辈给双亲和老年人叩头、献哈达、敬酒。老人们斟上满满一碗奶,祝愿子女幸福。

有些还要全家到寺庙向喇嘛叩头,求活佛保佑。新春期间,男女青年跨上骏马,带上哈达、美酒等礼物,三五成群,挨个地给亲友拜年。

拜年途中,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赛马,互相追逐,气氛热烈欢乐。2、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蒙古族对火神十分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把3天叫“日火”,30天叫“月火”,360天叫“年火”。

小年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因此特别热闹。这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等食物,名为“灶祭”,全家团聚欢乐。

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草或兽粪用火点着,再从各种供品中取一点,投进火堆,全家老少对着火焰向火神爷祷告,名为送灶神。3、敖包祭祀。

敖包是蒙古语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积成的石堆、土堆,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3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几十米,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茂的季节。

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3圈,祈神降福。

祭祀。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宰杀自己喂养的马、牛、羊,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将鲜奶、奶油、奶酒一滴滴洒在敖包前;火祭——在敖包前点燃干柴堆或动物粪便堆,各户走近火堆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马哈”(羊肉丸子)投进火里,火越烧越旺;玉祭——以玉为供品,现在一般用硬币或炒米等物替代玉。

敖包礼仪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后,参加娱乐活动的人开怀畅饮,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远游,互相追逐,诉说衷情肠。

4、那达慕。每年6月至9月份的牧闲季节,蒙古人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称“那达慕”大会。

届时,周围50公里~100公里的牧民都驱车乘马赶来联欢会。“那达慕”的主要项目为:骑马——参赛者年龄不限,有少年儿童、青壮年,也有老年人。

赛程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设在会场。参赛者身着华丽彩衣,头系红绿绸飘带,马不着鞍,人不穿靴袜。

比赛开始,参赛者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沿途观众欢呼,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不限体重。

比赛时,由裁判安排对手,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摔跤手的服装上衣用牛皮制成,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的字,下身穿肥大白裤,外套秀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腰间系有红、蓝、黄3色绸子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就可进行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3轮射完,以中靶的多少评定名次;骑射跑道为4米宽、半米多深、85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3个,第一靶在两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0.3立方米的白色布袋,第三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白色布袋。

第一、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右侧。射手身着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

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抽弓射箭。当射中某环时,环把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喝彩助威。

除上述活动之外,那达慕大会还是物资交流大会。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年轻人跳起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围坐在帐篷前,品味着香甜的奶茶,谈论着美好的生活。

(二)礼仪蒙古族人性格豪爽,并很讲究礼节。对长者很尊重,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总是出帐篷迎接。

我国少数民族的礼仪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