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间的礼仪(求不同文化国家间的商务礼仪)

100 2022-12-12 08:24 小礼

1.求不同文化国家间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德国人特别注重礼节形式,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他们乐于享受各种礼节的形式,例如,打招呼时要称呼他们的头衔,切不可随意称呼他们的名字。

只有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称名,一般情况下不能称呼他们的姓。德国人相互见面时,最传统的问候和谈话内容是天气,如“今天天气可真好!”“今天的天气不太好!”等等。

这样既达到了相互问候寒喧的目的,同时也能掩饰因没有其他话题可谈的窘态。德国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如“13”与星期五在同一日,就更为不吉利。

他们认为核桃是不详之物。忌讳四人交叉握手,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作法。

他们忌送蔷薇、百合花,认为这些花是用来悼念亡者的。他们还忌讳他人过问自己的年龄、工资、信仰、婚姻状况等问题。

在颜色方面,他们对红色以及掺有红色或红黑色相间的颜色都不感兴趣。法国是欧洲文明国家之一,他们时间观念很强,无论出席什么集会,都习惯准时到达,认为这是社交礼貌的问题。

“女士第一”在法国极为盛行,男士们一般都把对女子表示谦恭礼貌当作生活中教养好坏的标准。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近。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习惯以握手为礼,握手时间短、干脆有力。少女向妇女常施屈膝礼。

另外,男女之间、女子之间的见面,也常以亲面颊或贴面颊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男子之间相互见面也有当众在对方的脸颊上分别亲一下的习俗。

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还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要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在商务活动中,访问商界或政界要绝对事先预约,并一定要准时赴约。

见面时以握手为礼,递上名片(在法国,礼节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珍惜人际关系,在尚未交成朋友之前是不会跟你做生意的。

法国人谈话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和中国人的习惯有所不同,他们用拇指和食指分开表示“二”,中国人却表示“八”;中国人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他们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把拇指放在鼻子上表示可鄙或可恶;把拇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飞吻意味着“啊哈,漂亮!”;OK手势在法国南部表示“零”或“不值钱”;拍两只手的手指有很庸俗的意思;等等。

在法国,除非关系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初次见面就送礼,被视为粗鲁的行为。

朋友之间,男士向女士赠送香水,有过分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刀、剑、刀叉、餐具之类意味着双方会割断关系。那些品味高雅、有审美价值的礼物特别受青睐,如:唱片、画或一些传英国记、历史及名人回忆录等书籍。

此外,像法国本土出产的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果等也是好礼品。法国是个盛产鲜花的国家,人们爱花成癖,探亲访友总要带上一束鲜花。

他们视秋海棠为“热枕的友谊”,兰花表示“虔诚”,丁香表示“纯洁”,大丽花表示“感谢”,玫瑰表示“爱情”,等等。鸢尾花或玫瑰花被视为法国的国花。

他们偏爱蓝色,把它看成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对粉红色也较为喜欢,认为粉红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给人以喜悦之感。他们忌讳菊花、牡丹花、纸花,认为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使用,甚至把其他色的花也看作是夫妻间不贞的象征。

视康乃馨为不祥的花朵。由于其经济发展较早,英国人常常给人一种孤傲、难以接近的印象。

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其自相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一点在英国人尤为明显。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在1964年写过一篇文章,他把英国民族的两重性分为“英吉利性格”和“不列颠性格”。

他说:“英吉利性格”是宽容、谨慎和公道;而“不列颠性格”则代表帝国主义,因循守旧,傲慢自大。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办事认真,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往往寡言少语,对新鲜事物持谨慎态度,具有独特的冷静的幽默。

他们保守、冷漠,感情轻易不外露,即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他们很少发脾气,能忍耐,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

英国人做事很有耐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面露焦急之色。与英国人打交道的商务人员有必要对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特征进行一个大概了解,这样与英国人的商务交往中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英国人之间的宴会,如果是晚上7、8点钟开始,则以10点半到11点之间告辞为宜。一般客人或陪客更要注意主要客人什么时候走,不宜在其告辞之前就先离去。

最后告辞时,客人与主人夫妇握手告别也可,点头示意也可。英国人在西方人中比较沉默寡言,谈话时也不那样富于表情或爱用手势。

有一种手势在英国人面前不能使用,就是伸出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构成一个“V”字,手心朝外这个手势是表示胜利的,而一旦手背向外,则表示伤风败俗了。与英国人交往要尽量避免感情外露。

受到款待一定要致谢,事后致函表示谢意,更能引起注意,赠送小礼品能增加友谊。小礼品最好价值不要太高,否则有行贿之嫌。

新西兰人热情友好,讲究礼节。见面时,常。

2.古今中外的文化礼仪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由此可见 ,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

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

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

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

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 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

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

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

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

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

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小结: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

3.文化差异及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有哪些

英国留学文化差异及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

一、文化差异

1、语言与交流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年龄、恋爱关系、婚姻、有无孩子、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英国人比较慢热,相处初期往往会显得比较寡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会逐渐健谈。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但是有的时候,英国人习惯先扬后抑,先给予一件事物一定的肯定,然后用but来转折,转折后是其真实看法。可理解为一种谦逊和委婉。

说话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用手来指着他人,因为在英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在说话时不要靠对方太近。

2、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

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

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在他们的眼里,高声喊叫(特别是在楼外喊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球赛中除外)。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说“thank you”,无论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用得最多的词:excuse me,如在购买东西、餐厅点单和召唤别人的时候。几乎大多数陌生人之间的对话常以此开头,发生矛盾时例如地铁中的无意碰撞,即使是被撞方也会以excuse me来交涉。英国人常说cheers,这个词使用广泛,是善意的表现,可以表示不客气,再见等。具体用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摸索。有人打喷嚏时,他们会说“Bless You”。

先人后己的礼让行为在英国很普遍。有“女士优先”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妇女老人都是很尊重的。

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当无可避免的近距离接触正在使用信用卡或他人需要使用任何密码的时候,请将头转开。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英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用双向推门,推开门后应该看看前后有没有其他人想通过,如果有,可以推着门直到别人也用手扶着,不要自己推开了就扬长而去。

二、日常消遣

很多英国人酷爱运动,足球在英国更深入人心。大家不妨在有比赛的时候去足球赛场或者去酒吧感受一下在英国足球的魅力所在。

英国各地有很多运动场所,比如Sports centre,Swimming centre。大学里也设有运动场所供学生使用。

英国的酒吧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吧文化“Pub culture”。英国有好几万家大大小小各具风味的酒吧,其中不乏数百年历史的。英国人常在工作之余去酒吧喝几杯,聊聊天,疲劳和烦恼也就渐渐消散。英国的酒吧消费并不高,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同学了解英国文化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英国每个城市都有公共图书馆,只要办理张借书卡,市民便可以到这里免费借阅各种图书和上网。在图书馆或者当地市政府也可获得近期各种活动,演出的信息。

英国每个城市都有各类博物馆,大部分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是了解英国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课余,去英国各地的电影院欣赏各类电影、大片也是许多学生的休闲选择之一。持学生证,可购买学生票,ODEON和VUE等电影院在网上支付也可以得到折扣。此外,英国各大剧院也频繁上演各类精彩的歌剧或演出,

值得亲身体验。

原文来源:

4.不同民族的礼仪有什么特点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与习俗存在差异,各地区、各民族的礼仪因而也就存在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地域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我国疆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各有千秋。比如见面问候致意的形式就大不一样,有脱帽点头致意的,有拥抱的,有双手合十的,有手抚胸口的,有口碰脸颊的,更多的还是握手致意,这些礼仪形式的差异均是由不同地方风俗文化决定的,具有约定俗成的影响力。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以讲文明、懂礼貌为荣。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早晨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去哪里?”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西方人清晨碰见却很少这样寒暄,而习惯互道“早安”,倘若你用习惯用语“吃了吗”或简单地招呼一声“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老外说不定会把你的好心善意视为干涉其私事的不礼貌行为。

在我国,虽然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但是人们依然尊敬地称呼上了岁数的工人为“老师傅”,称德高望重的老师为“吴老”“钱老”,称年事已高的先生为“老伯”或“老大爷”等。“老”象征着经验丰富,“姜还是老的辣”。而老当益壮者更是令人钦佩。不过,假如我们满怀敬意地用“老”字称呼一些西方人,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美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欢迎校长的母亲光临时,尊称她为“老夫人”,结果“老夫人”竟拂袖而去。对她来说,“老”意味着“魅力丧失”,“风韵不存”。无独有偶,一群欧洲游客在北京附近登长城时,热情的导游想搀扶一位外国老人,却遭到老人的“白眼”。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老”有时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谁愿意被人瞧不起呢?独立意识强、不愿麻烦别人、不想拖累子女的西方老人,更是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故此,当我们与西方老人打交道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同样是请客,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致辞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中国人请客人动筷子时,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客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时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方人似乎有点狂妄,真不知天高地厚。但这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这里顺便指出,中国人请客时,桌子上的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的面子会很不好过。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她若瞧见盘子里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出国访问,外国友人喜欢送小礼物。如果带有包装的话,一定要当面打开来看,这是规范的做法,是表示重视、表示喜欢;要是不当面打开看的话,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侮辱。然而,在我们中国,通常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拆看礼物,以示“重情不重物”,要在客人走后才能打开。如果当客人面打开,便是不懂礼貌的。这便是礼仪的民族地域性。

在美国,儿子对父亲直呼其名是父子之间十分正常的现象,但在中国若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就会被视作大逆不道。

拥抱亲吻在西方是一种普遍的友好礼节,然而在中国,如有男女当街亲吻,人们便为之侧目,认为有伤风化。

我们喜欢象征大吉大利、兴旺发达的红花,在新人成婚时,也以红色鲜花相赠,但在西方人眼中,白色鲜花象征纯洁无瑕,将它送给新人才是合适。如果要给中国新人送白色鲜花,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由于礼仪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所以“人乡问俗”、“人乡随俗”和“人境问禁”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涉外工作中,要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礼仪规范和禁忌,这对国际交往、商品流通和取得外交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5.中西方礼仪的差异有什么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循各自不同的社交礼仪,礼仪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建立友谊发展的纽带。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是用来与人表达友谊情感的符号。

然而就是因为文化不同引起的障碍而导致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知道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已是现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一般聚会进程为基础,从接待方式、见面问候、座次安排、用餐礼仪、衣着、餐后告辞和邀舞上比较,最后通过中西方国家的各自社交礼仪的特点,揭示了中西方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社交礼仪。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尊重相互习俗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

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

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

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

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

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

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

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

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

假。

6.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个性化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美国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对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影响深远. 二,等级观念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理智中等级制度以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曾经给企业划分等级.尽管着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等级观念仍普遍存在于东方社会.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倡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家庭观念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大的牺牲. 三,人际交往方式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对于朋友没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他们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在中国人的眼里,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物品的价值,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如果询问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状况,也是属于隐私,这种行为是不行的. 四,性别,长幼尊重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里,男士往往备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中男尊女卑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依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还有被受歧视的现象.而在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起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任何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 在处理长幼关系时,我国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女儿成年后和父母的来往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单,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敢. 五,义利观念,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我国重义轻利,西方人重利轻义.我国法制观念较淡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的法制观念较强.。

7.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弄明白,礼仪是什么,文化又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又在哪里?

个人认为,礼仪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而文化则是由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例如,说一个人没有文化。

要是说礼仪与广义上文化的关系,就要从大方面为切入点。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礼仪也必然不同。(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来说)

要说礼仪与狭义上的文化的关系,就从一个人,或者某个范围内的群体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不同圈子的人,所遵守的礼仪也不相同。

大概的方向就是这些了~

不同文化间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