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做客待客礼仪(古代有哪些待客的礼仪)

100 2022-07-11 10:58 小礼

1.古代有哪些待客的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古代待客礼仪,古代待客宴饮礼仪,中班做客待客礼仪教案

2.古代有哪些待客的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待客,礼仪,做客,古代

3.八种古代接客礼仪是什么?

一个人通晓 事理,言谈举止, 重文明,讲礼貌 自能赢得别人的 尊重和友谊。清 代学者颜元说: “国尚礼则国昌, 家尚礼则家大, 身有礼则身修, 心有礼则心泰。”

可见讲究礼貌的 厦要性。 我国关于礼 貌的故事{口各币『I 表示礼敬动作的 词很多,难以缕述。现在只谈一谈表示待客敬意的几种动作,立.1.

一、拂席擦去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荆轲刺索王》;“跪而拂席。”这是燕太子丹初见荆轲时的礼敬动作。

二、扫榻拂去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客人的玖迎。陆游诗: “『中j上、中丞扫榻见,:北门学:t制雕迎。” 三、倒屣

由丁急于要迎接来客,以致把鞋子都穿倒了!《三国志·王粲f擘》: “(蔡盥)闻王粲在门,倒屣迎之。” 四、拥磐(彗)

蛰,扫帚。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常拿着扫帚表示敬意,意思是说,扛除清洁招待客人。《史记》:“驺子如燕,昭王拥骛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

五、虚左空出车上左边的位予,迎接客人(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予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六、却行

向后退着走,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荆轲刺秦王》:“太子跪而。

4.中国古代都有什么待客礼仪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穿著整齐端庄。

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亲切微笑。

举止安详。 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题。 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5.传统接客待客礼仪

中国传统: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6.中国古时的待人礼仪都有哪些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

7.去内豪古人家做客都有那些风俗礼仪

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8.古代人请客到家里做客怎么说

古代形容“吃饭”是说什么?用膳 进食 御用 用斋还有 古代人都这么请人吃饭 如:“略备薄酒,乞劳动玉趾,就寒舍小酌,万勿推却。”

或者“敬邀赴宴!”或者“到寒舍一坐”等等。问题二:古人约人吃饭怎么说家里准备了上好的酒菜,难得一次,到家里叙叙旧问题三:古代形容“吃饭”是说什么用膳 进食 御用 用斋还有 古代人都这么请人吃饭 如:“略备薄酒,乞劳动玉趾,就寒舍小酌,万勿推却。”

或者“敬邀赴宴!”或者“到寒舍一坐”等等。问题四:古时请客人吃饭用两字怎么说?2字:宴客 摆宴席算请吃饭吧问题五:问:古代我已备好饭了,请你吃饭怎么说?饭食已准备妥当,请你到家吃饭问题六:古代死了人,别人上礼叫什么,请上礼的人吃饭,如何说有人去世叫白事,别人上礼叫做附礼,请人吃饭只是来客不方便立即会去,礼尚往来而已问题七:古代人请客吃饭的名称古人请客,作为主人先要把客人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安排入座。

待客人坐好后,首先上的是酒。在给客人摆放酒壶和酒樽的时候,要求把壶嘴面向贵宾。

酒壶和酒樽摆好以后,就可以上菜了。在传菜的过程中,要避免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

此时,如果需要与他人交流,要把脸扭向一侧,避免唾液和呼出的气息污染菜肴和冲撞客人。上菜的顺序讲求也颇多,清代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缘食谱》中就曾做了一番总结,“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也就是说上菜时口味应该由重到轻。而辛辣的菜则应该在宴席进行到大半时再端上桌,所谓“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客人的味觉,起到开胃的作用。

同样起到提神开胃作用的,还有味酸甜的菜肴,按照袁枚的说法应该是在饮酒七八分的时候上,因为此时客人酒过三巡,脾胃疲劳,“须用酸甜以提醒之”,以起到缓解的作用。问题八:宫廷娘娘吃饭怎么说用膳 进食 御用 用斋还有 古代人都这么请人吃饭 如:“略备薄酒,乞劳动玉趾,就寒舍小酌,万勿推却。”

或者“敬邀赴宴!”或者“到寒舍一坐”等等。问题九:古代人吃饭的锅叫什么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

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9.论述做客的常见礼仪有哪些

这个是门学问 礼仪是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大概可以分几种的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

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比如你探访朋友 这种礼仪的话 需要的是第一步是预约

做客的礼仪要求

1 .准时到达

2 .进门问候

到达主人家里,不应直接入屋内,除了向主人问候寒暄外,还要

同主人的家属及客人打招呼。待主人安排或指定座位后再坐下,同

时要注意坐的姿势。

3 .接受烟茶

主人端茶递烟要起身道谢,双手应接,主人端上的果品,要等年

长者先动手之后,自己再取,果皮果核不要乱扔乱放,烟灰烟蒂应弹

在烟缸内。

4 .谈话要专心

不要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切不可左顾右盼,更不可乱翻东西。

5 .辞行的机会

在与主人谈话过程中,如果发现主人心不在焉、长吁短叹、蹙眉

皱额或不时看表,来访者应寻找“煞车”的话题并告辞。告辞不应在

对方说完一段话后立即提出,可选在两人沉默的空间。如果主人有

新客人来访,应同新客人打过招呼之后,尽快告辞,以免妨碍他人。

6 .告辞的方式

告辞之前要稳定,不要显得急不可耐。辞行时应向主人及家属

和在场的客人一一握手或点头致意。如果来访的客人很多,自己有

事提前离开,就应低声向主人告辞并表示歉意,以免惊动其他客人;

如果已被其他客人发现,就应礼貌地致歉和告别

10.古代拜访礼仪包括几个部分

拜访礼仪包括的部分

第一,要有约在先。这是做客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约而去,常会打乱别人的日程安排,还可能“游园不值”,“英雄白跑路”。

第二,要登门有礼。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先告知:就是快要到达主人家里时,先告诉一声,此举有两个作用,一是向主人确认一下,有时预约时间较早怕人家忘记了;二是人家好有个准备,比如停止手上活儿,婉转地告诉当时在场的不方便留下的客人等。

(2)准时抵达:准时到达即指不要迟到,也不要早到。如果因故早到时间较多,宜在门外等一等,或事先跟对方说一声。因为没准主人那里还有另外一批客人,或正在收拾餐具等,如果你提前贸然闯进,是不礼貌的。

(3)问候致意:就是要问候拜访对象,对方家人及在场的其他客人。

(4)存放自身物品:自己带的包,需要脱下的外套等,都要按主人指定的地方放好。

第三,要为客有方。要做到为客有方,就应做到“四个限定”:

(1)要限定交谈的内容:也就是限定交谈的范围,一是为了控制时间;二是要注意回避一些话题。当然,为了适当调节气氛,说点轻松愉快的、时尚流行的话题还是可以的。

(2)要限定交际的范围。拜访他人时,你的交际对象就是你的拜访对象,亦即你的交际范围。对拜访对象的其他家人或主人家的其他客人,适当打打招呼、问候两句就行了。

(3)要限定交际的空间。一般活动范围以客厅为主,未经主人许可,不能随意乱去它处,即便上卫生间,也要问主人一声,然后再去人家指定的厕所。

(4)要限定交际的时间。事先说好了双方要谈多长时间,就要遵守约定,要及时撤退,一般拜访的时间控制在一刻钟至半小时之间为佳。

第四、妥当告辞。告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适时告退。

(2)要向在场的所有人道别。

(3)要说走就走。

(4)要回报平安。

古代的做客待客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