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射箭的礼仪

0 2024-02-19 07:20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古代乡射礼仪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中”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皮树中”(皮树是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如驴)和虎中。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

《史记》、《汉书》皆不记宫廷有大射之礼。《通典·军礼》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之区别。《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59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这是史书始见记大射之礼。

两汉时,军队中别有一套秋射比试之法。东晋咸康时,庾亮曾依据礼经制定乡射之礼。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三日及季秋举行,季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三月三日射礼规模较小。

唐代在射宫举行射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两次,射礼基本上照礼经制定,但必由皇帝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开元初,有人奏告射礼“耗国损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取消。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射侯以观德,岂爱羊而去礼”为理由,恢复秋季大射。(《通典·军礼》)但仍未能持久。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行。

北宋大体沿用唐代制度,南迁后即未见记载。辽、金、元各有其俗,射法与中原古制不同。明太祖比较重视射礼,洪武三年(1370)举行大射礼。他认为,只由武夫弯弓习射而文士不解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令太学及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然而,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明集礼》所载“射仪”,较礼经规定减省许多程式,参加者还包括“各官员子弟”及“士民俊秀者”。

清代射礼在大阅及秋狝(xiǎn)(7)时举行。康熙十二年(1673年),阅兵南苑,树侯而射。康熙帝亲射五矢,箭箭中的;驱驰而射,一发又中,遂传为佳话。这也可以看到清初对骑射军训的重视,而后世八旗子弟之散漫怠惰,不知习武骑射,两相对比自有霄壤之别

2.古代射箭有哪些礼仪及比赛规则要点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

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2.8万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箭头从石头到金属的发展,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活动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魏宗室常山王遵传》曾经记载: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

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射箭的规则要点 射箭是用弓把箭射出并射中预定目标,打在靶上的技艺。

射箭比赛的胜负是以运动员射中箭靶目标的环数计算的,命中靶的箭越靠近中心,所得环数越高。射箭运动员准备发射时,用执弓手握住弓,并伸直执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满弓点,注视瞄准具然后撒放。

比赛赛制 奥运会射箭比赛采用单淘汰赛赛制,比赛时间为6天。个人赛 个人赛分为排名赛、淘汰赛和决赛3个阶段,射程均为70米。

首先进行排名赛,男、女各64名运动员,每人射6组箭,每组6支,共36支箭;休息10-15分钟之后,按照上述程序再射一遍,共72支箭。并以这72支箭的累积环数排出男、女第1-64名选手的名次,按照射箭规则淘汰赛配对表进行配对,如:第1名对第64名,第2名对第63名,依此类推,进行淘汰赛。

淘汰赛每名运动员射12支箭,分4组进行,每组3支箭,每箭30秒,采用一对一交替发射的方式,胜者进入下一阶段比赛,最后决出8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决赛时运动员的发射方法、箭数和淘汰赛相同,最后决出冠、亚军。团体赛 团体赛分为淘汰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每队3名运动员,射程均为70米。根据个人排名赛中每队3名运动员的成绩之和排出男、女团体第1-16名的队进入团体淘汰赛。

每队共射24支箭,分4组。每组6支箭,每人射2支,限时2分钟。

先发射的队射3支箭(每名运动员轮流各射1支箭)后,计时钟暂停并保留剩余时间,同时,另一个队的计时钟启动,按同样方法射3支箭。然后,先发射的队在剩余的时间里再完成3支箭,接着,后发射的队按同样方法完成这组箭的发射。

获胜队进入下一阶段比赛。决赛发射方法、箭数和淘汰赛相同,最后决出冠、亚军。

比赛发射规定 由于射箭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对不同射箭比赛的发射有各种明确的规定,如除身体残障或坐轮椅的运动员外,发射时双脚必须分跨在起射线上,或双脚同时踏在起射线上;比赛场内,除了在规定的练习时间或在发令长的信号指挥下,运动员在起射线上可以正对靶的方向外,其他时间不得向其他方向开弓;比赛时,除轮到发射的运动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得进入发射区等等。记分判环规定 记分方法 射箭比赛的环数也称分数,报环也称报靶或报分。

确认淘汰赛和决赛的环值时,裁判员按降序报分,记分员和运动员代理核实记分表上的成绩。其具体的记分方法是:射中最外面的白色环区得1分--直到射中内黄心得10分。

如果某一箭命中位置触及两个颜色的环区或箭杆触及环线时,被记为高分。如果某一箭正好射在靶面上某一箭尾上,则按已中靶箭的环值得分。

如果某一箭射穿了靶面,或者射中靶面后反弹落地,根据该箭在靶面上留下的中靶点或未标箭孔记分。无论是否射中箭靶,箭在越过3米线以外就被记分;如果箭不慎落地,但箭杆的一部分落在3米线内,裁判员判该箭为未射出,运动员可再射一支箭。

判环规定 判环依据箭的箭杆在靶上所嵌位置记录环(分)数。所有报分、记分、判环均应在拔箭前进行。

记录后,运动员或代理人应标出已射中的箭的箭孔。当箭太靠近环线、靶上出现特殊情况(如穿箭等)或本靶运动员对所报环数有异议时,必须请裁判员判环。

对于裁判员判环,规则也有明确规定。如:箭杆触到环线,判高环;如果箭射到了已中靶的箭后又射中其他地方,则按最终着靶的位置判环等等。

犯规处罚 射准射箭比赛,犯规的主要处罚包括口头警告、黄牌警告、红牌警告及相应的扣环、取消比赛成绩等等。口头警告为轻微犯规;黄牌警告也属轻微犯规;红牌警告为严重犯规。

团体比赛时,当运动员无视黄牌警告,继续发射,裁判员出示红牌,并扣除该队在本组环数最高环值的得分。除此以外,运动员使用不符合国际箭联规定的器材,弄虚作假、服用兴奋剂等,都要受到取消比赛成绩的处罚。

比赛时限30秒,运动员在交替发射时射一支箭的时限;40秒,个人赛解决平局采取附加赛射一支箭的时限;在补箭时射1支箭的时限;60秒,团体附加赛时,每队射3支箭(每人射1支箭)的 时限;120秒,个人赛运动员射3支箭的时限;团体赛每队射6支 箭的时限(每人射2支箭);240秒,在同时发射时,每组射6支箭的时限。

3.古代乡射礼仪

射礼有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中”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

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皮树中”(皮树是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如驴)和虎中。

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 《史记》、《汉书》皆不记宫廷有大射之礼。

《通典·军礼》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之区别。《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59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这是史书始见记大射之礼。 两汉时,军队中别有一套秋射比试之法。

东晋咸康时,庾亮曾依据礼经制定乡射之礼。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三日及季秋举行,季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

三月三日射礼规模较小。 唐代在射宫举行射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两次,射礼基本上照礼经制定,但必由皇帝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

开元初,有人奏告射礼“耗国损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取消。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射侯以观德,岂爱羊而去礼”为理由,恢复秋季大射。

(《通典·军礼》)但仍未能持久。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行。

北宋大体沿用唐代制度,南迁后即未见记载。辽、金、元各有其俗,射法与中原古制不同。

明太祖比较重视射礼,洪武三年(1370)举行大射礼。他认为,只由武夫弯弓习射而文士不解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令太学及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

然而,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明集礼》所载“射仪”,较礼经规定减省许多程式,参加者还包括“各官员子弟”及“士民俊秀者”。

清代射礼在大阅及秋狝(xiǎn)(7)时举行。康熙十二年(1673年),阅兵南苑,树侯而射。

康熙帝亲射五矢,箭箭中的;驱驰而射,一发又中,遂传为佳话。这也可以看到清初对骑射军训的重视,而后世八旗子弟之散漫怠惰,不知习武骑射,两相对比自有霄壤之别。

4.古代射礼礼仪都有哪些步骤

射礼的程序 ①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算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 ②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③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 ④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⑤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 ⑥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 ⑦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⑧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⑨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耦:“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

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意思是,胜方射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

负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将罚酒喝完,再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

司射酌酒向报靶者献酒,并到靶前的左、中、右三处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释筹的有司献酒。

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⑩三番射: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

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要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鼓不释!”(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不得计数!)三番射与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后主宾耦比射。

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扔到地上,最后将比赛的结果禀告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

三番射至此结束。 ⑾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古礼要求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

我们建议,不分身份等级,参礼者相互敬茶或水。敬饮之前需相互行揖礼,乐队循环奏乐以助兴。

⑿送宾: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场地,参礼者皆相随,主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

5.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的礼仪,后人

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 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编辑本段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编辑本段发展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 投壶

:“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 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编辑本段投壶之礼

投壶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礼记》、《大戴礼记》都有《投壶》篇专门记述。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左传•昭 投壶

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在两国诸侯宴饮中也举行投壶,可见,投壶在春秋时代已成为一种正规礼仪。 投壶源自于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又司马光《投壶新格》云:“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由此可知,投壶是由于场地因素或个人因素的限制不能举行射礼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投壶与射礼在仪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以司射为仪式的主持者,二者都用《狸首》为节等等。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正如清徐士恺《投壶仪节》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 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

编辑本段程序

1.宾主就位。宾主于各自席位上。投壶之礼开始。 2.三请三让。主人奉矢到宾面前。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 投壶图

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赐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只矢。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面对壶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壶准备。 3.进壶。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与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再令乐工奏《狸首》。比赛开始。《狸首》,诗经名篇,瑟曲,已失传。今可用琴曲《鹿鸣》替代。投壶动作应与节奏相和。 4.投壶宾主依次投壶,将八只矢投完。为一局。

6.西周礼射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西周礼射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礼

礼分为 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二、射

射即军事射箭技术,分为五射,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1、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2、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意思是说先射一箭,后三箭加上第一箭首尾相连成一条直线,像珠子链一样连在一起。

3、剡注:谓矢行之疾。形容箭飞得很快,表示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快速。

4、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意思是君臣同射时,臣退一尺地以让君,示尊鄙有别。

5、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意思是四枝箭都连着射中。

扩展资料: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大致可以理解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这六艺是古人成为君子需要修习的内容,也就是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艺相结合。

《礼记》有“小六艺”“大六艺”之分,这六艺被称为“小六艺”。孔子教学生除了研习小六艺外,还研习另外六艺,也叫“大六艺”。

“大六艺”就是孔子教授学生的儒学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小六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和技能。

而“大六艺”是培养君子的仁爱情怀和安邦治国、心怀天下的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射

古代射箭的礼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