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精选10篇)

0 2023-12-10 12:50 admin 手机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里的10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是宣传员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教育科研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一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ss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部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理科教师需要科学教育专家,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科学教育专家。比如,各省、市、县的教科院所或教师进修学校需要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甚至中小学也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教育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样算起来,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至少需要5000人以上。(作为一个参照,美国科学教学研究会的会员是1700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

小学教科研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 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为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教育科研,就要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对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对“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证和实践者的认同。在推进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问题。就好像崎岖的小路上有助你前进的铺路石,同样也有阻碍前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只有直面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和问题,才可以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健康发展,减少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的问题

1.科研管理的目的不端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如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错误认识。科研目的的不端正,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也导致行为上的形式主义。具体来说,教育科研活动应该是要求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活动,应是一项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活动。但是,因为整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或评价学校工作的时候,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尺度,急功近利的将教学放在首位而无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目的,受功利主义的评价导向,中小学科研管理可以是不急之需或装饰门面的手段。上级科研工作的整体部署,督导及检查的评价,课题结题验收的需要,政绩方面的宣传需要等等,都带有浓重的形式主义意味。好大喜功,不断的通过提高课题的格次和规模来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而忽略了真正有益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问题。于是,学校科研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评比而研究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来进行教育科研。由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目的不端正也直接导致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科研氛围不浓,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2.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严重脱节

中小学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也就是说没有将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联系起来。科研管理归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归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或将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还有就是学校科研管理者与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存在比较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无效果的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科研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学校科研管理者有兼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尽管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教师教科研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都需要专门的时间。认为教育科研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教育科研看成是脱离教学实际工作的事,没有看到教育科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能。还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只停留在一般工作性、经验性研究上,丰富的教育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的归纳、提炼,往往以工作代替研究,较普遍的存在“有课题无问题,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叙事无提炼”的毛病,当然这与中小学科研管理者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是未充分的认识到科研管理对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未将两者相互融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使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3.课题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科研室对学校课题没有规划,科研过程管理随意。一味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研究质量,课题研究没有学校的总体目标,没有重点。有一些学校,课题一旦立项就万事大吉,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按时开题,开题后不做进一步的论证,随便应付马虎了事。中期检查不认真对待,阶段性成果随便凑数,侥幸过关。结题时,仓促上阵,临时突击,草草收场,严重影响课题质量和效益。尤其学校领导对课题规划与指导不到位。学校领导普遍缺乏带领全体教师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难于做到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也缺乏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能力。学校校长没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为学校谋发展的科研带头人,面对科研管理,似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后勤保障人员,一个拳拳的幕后支持者。而科研主任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室只是一个机构,而缺乏管理职能,自己兼课,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以教育科研为主,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课题工作的管理毫无头绪。

4.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科研经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它包括科研事业费(含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和科研基本建设费(包括设备购置)等。一般来说,对于立项的课题,相应的教育部门应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助;但目前科研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教育部门所能支出的范围,中小学科研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大量的资金。有的学校经费来源相当紧张,学校生存和工作正常运转全靠编发教辅资料、试卷来维持生计。经费紧缺已成为困扰教育科研的事业发展的瓶颈。总之,无论是从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不够的。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妨碍 了教育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5.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育科研队伍虽然庞大,但就整体的研究水平来说是有欠缺的。科研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于教育科研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对于教研总是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理论学习跟不上,纵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不了系统的行文。十分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储备。对教师而言,它要求在教师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共问发展的教师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质量。效率的主导价值取向下,在学科、班级、教室、年级、教学单元、任务的活动方式下,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与竞争的教师文化。这样,尽管一些学校有教研活动,但是这种研究活动往往变成了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评比、监督的手段和闲聊的方式,并进而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教师教科研活动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新的教师文化,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二、如何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问题

1.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常言:“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而不是走形式,只是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可以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科研的态度,有效的提高教师科研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秉公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因为的多少来考核,不然会挫伤那些真正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要将科研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2.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要着力强化中小学科研成果的运用,使教研成果的功能充分凸显出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而得出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指导实际的教学实践。长此以往,会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造成教育理论严重脱离教学实践的局面。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对发展中小学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中小学教师多数则是围绕课堂教学,依托课堂开展教学研究,重在以事论事,重在教育实践而缺乏理论探索的现象。使教育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3.加强课题工作管理制度

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开展教育教研,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中小学校长和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教导处先作出规划。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设计来确定科研目标,使之紧密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培育人才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意图,引导大家的思路,可由学校组织部分科研骨干,提出一系列课题。按照不同的学校或学校工作的几个方面,把研究重点表示清楚。以便供教师们在选题时参考。并对课题的立项,过程,成果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和管理。

4.加大投入与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教育科研经费是保证教育科研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还不十分充足,教育科研经费更是十分有限的情形,各教育部门要体谅国家的难处,尽力争取社会投资。应当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为主,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横向筹措,争取企业支持的机制,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基金制度,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使达到用教育科研经费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改变科研经费渠道单一的现象,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5.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科研不仅需要好的平台,而且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首先,教育科研主管部门通过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举办科研讲座,普及和推广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科研管理者也应不断的加强学习,增强教育科研的兴趣,重视自身的能力修炼,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素养,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经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脱产进修,业余轮训,自学,到教育教学一线学习。强化教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步骤,执行等,用理论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业务素养,为教育科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加强学校科研管理不仅是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调动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效益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中呈现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不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中小学科研管理健康成长,推动教育科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 宗洁《教育与改革》2012年7月

小学教科研论文 篇三

关键词:申报条件

申报三级教师需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申报二级教师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三级教师职务2年以上;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担任三级教师职务3年以上。

申报一级教师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3年以上;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担任二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二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担任二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

申报高级教师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担任一级教师职务2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担任一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硕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担任一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一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当年年底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教师除外)需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支教的经历,或者完成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对口支援、结对指导、送课下乡等支教任务不少于60天。

申报正高级教师需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20年以上,或者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6年以上,或者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2年以上,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8年以上。

另外,省、市、县教研室、电教馆从事中小学教研的教研员,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乡中心校从事中小学教研的人员申报高级教师及以下职务,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申报正高级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

关键词:业绩能力条件

三级教师要基本掌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较好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二级教师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同时还要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一级教师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条件有所区别:

中学(含职业中学)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条以上(其中1、2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二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乡中心学校组织的优质课(均获一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

2.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绩良好,撰写有一定价值的课改、科研报告。

3.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县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4.教师节期间,获得县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其中农村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县以上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

5.直接指导的2名以上学生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奖,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小学(幼儿园)教师则需具备上述前4项条件中的3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教研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1.每学年在本级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2次以上。

2.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乡中心学校人员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参与(限前3名)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主持并完成县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

4.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1篇以上。

高级教师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所具备的条件分别是:

中学(含职业中学)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条以上(其中1、6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各1次)、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获得好评。

2.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或者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1部(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或者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等,并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正式出版。

3.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4.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者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5.直接指导的2名以上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6.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获得市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小学(幼儿园)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条以上(其中1、5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各1次)、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获得好评。

2.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或者主持辅导一个学生社团活动,获得市以上奖励。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1篇以上;或者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或者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等,并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正式出版。

4.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者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5.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获得市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教研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每学年在本级(至少县以上)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3次以上,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乡中心学校人员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省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参与(限前3名)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

4.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

关键词:正高级教师评定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首次引入的正高级教师具体评定标准体现了真正的高标准。正高级教师要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8年以上,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操作能力,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系统担任1门以上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胜任本学科各年级的循环教学,进行过学科循环教学或担任过3届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完成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每周课时专任教师8节以上,班主任4节以上,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4节以上且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校(园)长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学科教学,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或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每学期听课、评课40节以上。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独立承担一门专业技术课的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年均实训指导课120课时以上。

教研人员从教以来,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5年以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承担并完成1门以上学科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任务。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60天以上,听课、评课60节以上。

关键词:教师要有核心期刊的论文

正高级学校教师还要具备下列条件:

1.讲授过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一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或者在市以上范围开设教学示范课、观摩课或学科专题讲座3次以上,收到较好效果。

2.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3.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或参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4.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5.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关键词:校长至少主持并完成2项省级教科研课题

要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校(园)长需具备的条件是:

1.在市以上范围开设教学示范课、观摩课或学科专题讲座5次以上,收到较好效果。

2.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3.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或参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2篇以上。

4.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担任校(园)长以来,所管理的学校(幼儿园)获得省级以上政府表彰或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2次以上。

5.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6.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关键词:教研员培养教师要见成效

评定正高级教研员的标准是:

1.每学年在本级(至少市以上)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5次以上,学科教学质量位居前列。

2.培养、指导4名以上本学科二级以上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获一、二等奖,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3.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其中1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4.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

5.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小学教科研论文 篇四

一、建立健全教科研网络体系

我镇小学一直把教科研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开学初即成立以校长室为首的教科研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上学期工作的得失,紧紧围绕县教科研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并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各完小相应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每校成立语、数、英三个教研组。由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责任到人,从而形成校长室——教科室——各完小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我镇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网络体系。

二、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

我镇小学有立项(尚未结题)课题12个:2个市级课题、10个县级课题。为了更好地使科研服务于教学,避免“三无”课题的出现,学期初,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各课题组要坚持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努力提高科研与教学的互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使课堂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从教学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束。各课题组都能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讨活动,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科室注重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检查,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组,督促他们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指导课题主持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为及时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经验,11月4日,我校召开了“十五”课题研究汇报总结会。会上,每位课题主持人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组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会上,梁培斌副校长就如何推进课题实验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教科室主任对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激活了沉闷的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局面,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反观我镇小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式的接受教学为主,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高成绩,至于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更谈不了。针对这种现状及有效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学期,我镇小学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确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确立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论。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与学。

1、活动形式和内容:

(1)、第一阶段(示范阶段):充分发挥中心小学开课日的示范作用,在学期初安排开设一次课改研讨课(语文4节课,数学2节课,分两天进行)。语文课分第一课时2节,第二课时2节。上课形式尽量趋向于简单化、普通化,在正常课堂上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与展示,以适应广大教师学习与模仿,达到在全镇范围内推进的目的。数学同样如此,分不同课型开设课改研讨课。每次活动,都集中进行交流研讨。以发挥既符合当前的课改要求又有实效的作用。

(2)、第二阶段(研讨阶段):深入两至三所完小,以完小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研讨。集中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第三阶段(落实推广阶段):组织教干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XX年9月份

第二阶段:XX年10月份

第三阶段:XX年11月——XX年7月。

于9月30日,在中心小学举办第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示范活动,由董自红、谢侠两位老师执教。在这两位老师课堂上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步成形,课后集中全镇语文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研讨。在研讨会上,教科室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内涵作为详细的阐述,就如何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所有教师一致认为:要想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必须转化角色,要想实现角色的转化,就要认真实施“七不六让”的教学策略。即“七不”:1、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2、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3、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4、学生自已能探索的,教师不引导;5、学生自已能学会的,教师不教;6、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批评;7、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六让”:1、问题让学生提出;2、过程让学生操作;3、时间让学生占用;4、方法让学生归纳;5、知识让学生获取;6、规律让学生发现。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分别深入完小进行,于10月20下午在顾赤涧小学举行了数学研讨活动。于10月30日下午在河南小学举行了中高年级语文研讨活动。通过第二阶段的教学研讨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已对“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本学期,根据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市、县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省“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和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在参加每项论文竞赛之前,首先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县、市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他们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和各项规定。然后,教科室根据论文竞赛要求,确定部分论文选题,下发给教师供其参考。教师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和教学实际,认真撰写论文。教科室及时给予指导、修改并组织人力进行评选,力求把观点新、质量高的论文推荐上报。我校有10篇论文获市、县第七届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奖(市级2人、县8人),有10篇论文获省、县“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奖(其中省级2人、县级8人),有7篇获省、县“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奖(其中1人获省二等奖)。

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篇五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篇六

【关键词】解决对策;教育科研;问题

【中图分类号】G335.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12-02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小学教科研论文范文 篇七

事后了解,才知教师课题申报热情高事出有因:一是因为学校要求人人要有课题,以此促进教师关注当下的教育教学,积极投入到行动研究中去———这一点倒是值得称道,只是操之过急了,也缺少必要的培训作为铺垫;二是学校年轻教师多,很多人都面临着职称晋升,急需要论文,何况即便不是职称原因,学校进行教科研积分,也需要论文获奖或者发表。据说,参与课题研究写的论文,容易被区、市教科室评到奖状证书。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论文。

教科研的目的就是写论文吗?笔者随机访问了十多位教师,他们的观点竟然惊人的一致,“不写论文研究干啥?”他们诧异有人问这样奇怪的问题。显然,在他们的意识里研究就是写论文,这是不容置疑的。不但教师有此认识,有些校长或者教科研工作者似乎也认同这种观点。有位校长在开学初的大会上讲话,发动教师写论文,“去年我校老师共正式23篇,今年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翻一番,接近50篇,要让我们的教科研结出丰硕的果实。”校长鼓励大家多写作没有错,但如果眼睛只看到论文写作,似乎可能将教科研工作牵引到歧路上去。

诚然,学术论文作为教科研最重要的成果形式,这是不容置疑的。拥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确实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力量,尤其是从中可以看出师资的教育素养和理论水平。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本质上有别于大学里的教科研工作,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探索什么新理论,也不是想贡献出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法,中小学教科研的成果更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这是源于学校最核心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正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当以研究当下的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教师工作中感到棘手的矛盾和困惑为对象,以此确立课题,提出解决的设想,一步步尝试实践,不断调整,最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是科研成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更重要的成果。至于在实践中的许多做法、策略,总结出来的原则、规律等,可以写成论文。这论文从某种角度说,只是教科研的附带产品,是好的思想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验证之后,上升到理论的一种呈现形式。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一定要重申教科研的重要使命与职责,不能一味追求论文,成为唯论文化的科研。那种只顾论文数量,却不考虑学生实际习得与发展情况的教科研,是形式主义教科研,是有违教育科学本质的。

其实,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成果却常常不为教师所察觉,那就是教师自身。一名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需要观察现象寻找问题,需要搜集资料,接触很多的理论和相关的经验做法,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探究,需要不断尝试,验证假设,其间还会有很多次的反思、分析,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训练了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教师反思和探究的习惯,这些都是一名现代教师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一名教师一旦拥有了这样的科研素养,就会敏锐地发现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经常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师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群,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怎么会不好呢?因此,从这一角度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某种程度说不是为了写论文,甚至也不是立即解决掉学生学习发展的问题———因为有时实验研究并不一定都成功,或者能立即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目的却是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反观学校教科研工作,常常主动或者被动地庸俗化,成为教师追求论文结果的孵化器助力器,而失去了教科研的真正价值。这就有必要去反思教科研工作,反思定位是否合适,方向是否明确,组织过程是否科学适当,是否从发展教师的角度去设计和组织教科研工作。像前文中有些学校教师未经培训就匆忙写出粗糙的课题申报书,教师抄袭或者随便拼凑一些文字来应付,或者教科研工作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要结果(论文)却不看研究过程,只重视论文而忽略学生发展或者教师发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背离了教科研本身的使命与责任。长期不能纠正,则将形成学校形式主义浮躁虚妄的校风教风,伤害到学校的文化肌体。这反而得不偿失了。

小学教科研论文 篇八

一.从本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1.召开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

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每学期开一次。研讨会的举行,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如分文理科组),在研讨会上,先让获得课题或论文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要求着重介绍自己的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介绍时不照论文原稿读,而辅之以讲解,并有时间限制,然后围绕着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交流学习的体会,分组展开研讨,着重谈自己对教科研成果的体会,说说哪些做法值得自己借鉴,哪些做法值得商榷,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做法、建议。研讨时有记录人做好研讨情况汇总,并由代表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汇报。这种做法能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使教科研成果深入人心,使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得以有效推广应用。

2.借助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推广成果。

(1)校级教研制度化,校际教研经常化。学校专门制订了校本教研的制度和计划,提倡教师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继续实行备课组每周一次、教研组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要求:每个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空课时间合理安排,可以分时段;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方法:推行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并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3)实施“蓝青工程”,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培训为突破口,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年成型,六年成才,九年成名”的奋斗目标,每个学年都为教龄未满三年的新教师举行隆重的新老教师结对仪式。平时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期末,学校组织首席教师从课堂教学、听课、汇报课、教学成绩、获奖及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核。

3.每年召开一次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

我校把召开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年召开一次,由教科室直接负责。对于在推广会上交流、推广的课题成果和获奖发表的论文,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认真筛选。做到先布置,认真准备,印好交流材料,人手一册。同时,学校还举行课题成果汇报课。就是让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指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成果),一般把上课放在开会之前进行,那些能充分体现教师教科研成效,又能结合课堂教学得以展示的课题实践课,是教科研成果推广最有效的见证。

4.创办校刊、宣传栏,宣传推广教科研成果。

校刊和宣传栏是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的主阵地,是学校教科研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校正着手创办校刊,内容包括一些固定栏目:如(1)学校教科研活动信息报道;(2)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论文选登;(3)教师在报刊上发表或在上一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选登;(4)本校师生作品选。也设一些不固定栏目,如(1)外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科研成果选登;(2)上级教育政策法规或学校规章制度选登;(3)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探讨等。

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让教科研成果走出校门。

1.与西苑中学实行连锁办学。在教学上,两校规定各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交流。公开课,两校教师互听互评;新教师汇报课,由两校的评委一起听课、打分、评课。这一崭新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名校带新校、两校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发展目标,开创了金华教育领域的先河。近两年的连锁办学,使南苑中学的教育教学稳步朝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实”的方向发展,使西苑中学快速步入正轨,校园环境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本质性的变化。

2.经常与上级教科研部门保持联系,争取教科研工作的指导。积极参加教研片区活动,认真承担活动任务。如婺城区、金东区、开发区的语文、数学、自然、英语等学科教研活动,多次争取到我校举行。从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开展、优质课展示等方面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如2003年2月,金华教育学院政史专业学生在我校实习;10月,浙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学会会员来校进行教学研讨;11月,徐霞老师到金华四中参加新教材课型展示暨经验介绍活动;12月,金玉石校长应邀参加省教育学会“适应新时代、创建特色学校”研讨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同月,金华教育学院校长提高班45位校长来校参观学习,等。

3.与兄弟学校教科室经常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如2003年3月,金华江南五校课改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不定期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进行教育实验工作指导。同时经常走出去或者通过网络,学习人家的教科研经验,以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健康发展。

4.通过报刊,推广成果。

通过报刊,推广教科研成果是我校教科研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师将成果写成论文,通过投稿,发表到省市或部级刊物上,教科研成果推广范围广,其价值也逐级升高。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已达近百篇。

5.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主页进行学习指导和交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宣传推广的积极作用。

附:2004年度教科研推广示范一览表

序号

活动项目

1

2004年3月20日金宁凤假日活动教研室组织,金华磐安两地〈中考复习讲座〉

2

2004年5月金宁凤教科所组织“千师共教,万生同学”工程网上

3

2004年7月杨春教师金华市新课程学科培训科学第一册的主讲教师

4

2004年7月李萍老师为金华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培训的讲课教师

5

2004年5月董宇弘参加“千师共教,万生同学”工程

6

2004年6月何春花参加“千师共教,万生同学”工程

7

2004年7月杨春参加“千师共教,万生同学”工程

8

2004年11月杨春参加浙江省课改巡礼展

9

2004年5月陈福春参加“千师共教,万生同学”工程

10

2004年10月成雪春市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

11

2005年1月成雪春七年级下语文新课程培训

12

兰溪兰江小学来校学习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13

兰溪实验小学来校学习

14

金华教育学院校长培训教育管理见习

15

市委市府领导来校调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场会)

16

王胡莹在金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培训研讨会上交流

17

徐映红参加省思想政治新课程培训上课

18

1+1≥2(金华日报)

19

合作探究促课改,同伴互助结硕果(金华晚报)

20

在国旗下演讲,我很光荣(浙中新报)

21

为教师发展架构合作平台(浙江教育信息报)

22

赵祥斌、童洁到澧浦初中上思想政治示范课

23

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篇九

关键词:教育研究;策略研究;教师学习联合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其突出点在于,不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促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推行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内化程度与执行的自觉性。如果广大教师依然按照过去的老经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去通过研究领会新教材所蕴涵的改革理念,探讨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改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落实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我国中小学,虽然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但是“教研”“科研”两张皮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各中小学都或多或少有几项省级、市级甚至部级立项课题,但是学校却往往是只关注“立项”和“结题”,而且立项和结题材料的准备往往是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一气呵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线教师严重缺失,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问题与研究意识淡漠,部分教师认为科学研究是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的教育工作毫不相干,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方法培训缺失,教育研究与科学实践严重脱节。科研课题的选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日常教研活动中缺乏科研含量。

第四,某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大部分课题自结题之日起就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科研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二、对策研究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管理机构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过程也往往不够科学。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尽快完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制。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当中,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门类和课时远远不够,不仅与国外相差甚远,与国内教育需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师范大学或培养师资的各类综合性大学,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开设,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夯实教育科学研究基础。

再者,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条捷径。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的现象,但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应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回报。中小学校的机构设置也需要完善。应当提高教研室的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业务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其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

3.转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组织形式

1.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思考。年级组、学科组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教师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具体实际,作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必须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广大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研形式,既能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又能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创建教师学习联合组的实践探索。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运用“多组别,小团队”“优势互补”“组间流动”“自主管理”等组织原则,将教师学习联合组建设成为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一个新的学研平台。

教师学习联合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教师根据兴趣和校本研究主题自由选择。学习联合组适合学校多数教师参与,甚至总务处后勤教师也能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联合组进行活动与交流。

3.发掘教师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联合组的建立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拥有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并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服务,这个组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不会夭折。在实践中,教师学习联合组可以实现如下成效。

一是整合常规工作,实现精细管理。联合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校各种教学研讨、观摩,组长带领大家做分析,互相点评。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能在其他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比如对同一文本,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读书后的交流也会让教师大开眼界。

二是锤炼基本技能,夯实基本能力。联合组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教师聚在一起不仅要提升理论水平,更需要在专业素养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研实效。联合组在选择学习内容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让教师在同仁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问题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此中的问题可以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找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他人课例中发现的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的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的问题。

四是完善管理流程,提炼学研成果。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联合学习组的学研活动流程逐步清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开启了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联合组每月活动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确定。

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培训机制

课题研究组织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把教育科研的重点从“书斋研究”转向“教育问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开展研究,不图大,不图深,但求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科研处每学期制定详细和科学的校本培训体系和计划,使教育科研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培训解决教研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开展科研前培训先行扫清障碍,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答疑解惑,开展培训后要检验效果。

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不仅要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商议教学案的设计,围绕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更要为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选择、运作的方式等方面开展论证,寻求解决路径,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教科研论文 篇十

一、抓好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细化过程管理

XX年是“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开始年,;回顾“十五”期间我镇小学有课题38个,其中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35个,课题内容设计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各项课题在上学期已顺利结题。XX年既是新一轮教育规划的开始,也是我镇小学新一轮课题研究的开始。本学期我镇从实际出发,重点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1、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镇小学于XX年2月申报并于XX年底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验收。本学期初,经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信息技术已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反现农村小学现状,信息技术方面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于以是原因决定,抓住“十一五”教育规划开局之年,并以此为契机,申报现代教育技术省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由李德强校长任课题负责人,亲自带领教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在审批期间。

2、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一个学校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每个的班级的稳定与否,班级的安定与否、班风的正与歪,又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机制。现代的学生追求个性、民主、自由、平等,希望能与班主任和班干部平等对话,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民主的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愿有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传统的管理方法无疑是固步自封。同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领域全新的探索,同时也必将使班级管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现行的小学班级管理已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学生的发展趋向、班级的建设都在实行新的蜕变,实现新的跨越,班级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团,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成为班级创新活动的协作者、班级文化氛围的变革者,并注重班级文化的建构、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基于以上等种种原因,经镇教科室和中心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研究与论证,认为必须研究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模式,已适应当行发展的形势。因此申报了《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目前这一课题已在连云港市教育学会立项,由单纪声校长负责研究。

3、县级“十一五”课题,由于县教科室还没有下发正式申报通知,所以县级课题尚未申报,但已收到22人报名申报县级课题,教科室正组织这部分教师进行针对所报课题进行研讨与论证。

二、指导教师撰写各级各类论文,做好评优推荐工作

本学期,继续根据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竞赛,在每次活动前,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之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及规定,及时撰写研究论文,积极向教育报刊投稿,使实践转化为经验,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本学期共参加论文赛事九项,共收到论文180篇,择优上报论文150篇(其中2篇发表)。

1、:李德强校长撰写的论文《有感于学生的流泪》和盛江发主任撰写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在XX年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训学会主办的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体验教育》第409期刊物上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提升了厉庄小学近两年来的教科研水平,同时也实现了数“0”的突破。

2、师陶杯论文:省级“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于XX年9月初上报,经评比择优上报20篇论文参加评比,共有7篇论文获省级奖(省级二等奖董自红、谢侠;三等奖韩重忻、盛江发、李春梅、熊玲、谢英),县级10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7篇)。获奖率85%。

3、“园丁杯”论文:为激发我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总结和推广新课改的初步成果,不断提高我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了全省第六届“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按照省、县文件精神,为配合省、县论文大赛活动,我镇小学举办了镇级论文评选活动,截止6月10日共收论文15篇,择优选出9篇论文报送县局秘书科,有7篇论文获县级奖(一等奖勤1人李敏荣,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获奖率达78%。

4、“五四杯”论文:教科室XX年3月12日下发关于参加第九由中小学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通知,XX年4月1日共收论文35篇,经过评选推荐上报17篇,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5、“教海探航”论文:教科室XX年4月1日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XX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2XX年6月5日共收论文12篇,经过评选推荐8篇论文参加县级评比,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6、班主任艺术征文:时间截止到3月20日共收征文20篇(中心校11篇、河南4篇、山北2篇、顾赤涧3篇),由教科室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评审,选出5篇报送县局初教科,3人获奖,获奖率60%。

7、学科论文评选:上学期进行学科论文评选,共报36篇。本学期2月份公布结果共有36人获奖,获奖率100%。

8、“安全生产”征文:于6月20日上报县督导室8篇关于安全生产征文,结果尚未公布。

9、“我与课改共成长”征文:于6月30日上报论文30篇。下学期公布结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10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小学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最近更新